董克新
體育鍛煉是促進健康最積極有效的手段,體育鍛煉可以緩解學生學習的壓力,調節緊張的學習節奏、提高學習效率、全面提高身體器官系統的機能和不斷提升互動技能的效果。體育鍛煉是使人走向健康、全面發展的必經之路。
一、中小學自覺鍛煉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中小學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方面存在的問題
有不少的學校一小時活動時間有縮小的現象,如30分鐘體育晨練活動縮短為20分鐘或15分鐘,還有不少的中學,為了追求升學率,將畢業班的兩節課縮到一節,更有甚的是畢業班不開設體育課。
2.部分學校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質量存在問題
有不少的學校對體育活動的內容未進行科學設計,對學生沒有提出明確要求,特別是有的高中、大學只做操、其他時間放任自流,根本達不到鍛煉效果,白白浪費了時間。
3.體育教師數量嚴重不足
安徽省體育教師缺編38%,有的地方采取了特殊政策,也有招不到人的現象,外省也出現此類情況。此外,由于兼職體育教師過多,未經過嚴格的培訓,體育活動質量得不到保證。
4.體育場地基礎條件差
城區的一些老的中小學普遍存在場地小、人數多的現象,很難安排全校學生的集體活動,特別是偏遠農村學校,場地坑洼不平,甚至有的是雜草叢生,很少有活動的場地,即使有,也是閑置不用。體育器材少,特別是農村中小學體育器材更少,沒有建立起體育器材補充的長效機制,體育耗材難以做到及時更換。
二、中小學廣泛參與體育鍛煉的格局初步形成
通過多年的努力,崇尚體育運動已成為我國廣大青少年的一種時尚和追求。師生跳起來、玩起來既有威武雄壯的跑操,也有婀娜多姿的校園舞,籃球、足球、羽毛球交相輝映,街舞、跆拳道、拉丁舞,舞出了年輕人的風采,無論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經濟較發達地區,還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他們把對加強青少年體育鍛煉擺上首要議事日程,以及教育、體育、衛生和青春同等相關部門的齊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同參與體育鍛煉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方法與創新是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的前提
多年來,各地圍繞“每天鍛煉一小時愉快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創建出好的經驗和方法。
很多地區和學校堅持因地、因校制宜,充分利用現有條件落實各項政策措施,不少的學校克服體育場地小,利用“小場地”,讓孩子們動起來,想方設法地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使小場地跑出“大天地”,激發出學生的運動熱情,利用選項教學,讓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只要肯動腦,就會有辦法,使體育活動走向經常化、制度化,使體育活動有特色,內容豐富,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每天鍛煉一小時的活動之中。開展陽光體育活動,認真落實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使大多數的學生從沉重的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在減輕學生課余負擔的同時,上海市將體育課時由原來的“兩課兩操兩活動”改為“三課兩操兩活動”,有力地保證了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時間得到落實。
四、體育教材和體育場地是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的基礎
不少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在招聘和培訓體育教師方面給予高度重視,逐步緩解體育教師嚴重缺編的矛盾。同時,體育教師的業務素養和工作作風在不斷升級中,如:2009年以來吉林省綜合利用“特崗計劃”為全省42個縣(市)農村中小學輸送了8502名優秀高校畢業生,其中體育教師895人。江蘇省鹽城市實行招聘體育教師計劃單列,加大招聘力度,僅2011年就招聘體育教師80人。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塑膠跑道成了學校的“必需品”,體育器材配置也有了積極改善,江蘇省學校塑膠工程于2012年啟動,投資上百億,計劃建成數百片標準化塑膠場地。
五、領導是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的重要保證
全面落實校園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最關鍵的是學校領導重視,可以說,只要“一把手”重視,落實“每天一小時”就不是難事。
盡管經過多年的努力,“健康第一”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實際工作中相當一部分“一把手”和學校校長對學校體育工作總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智育第一,過度片面地追求升學率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和校長的腦海中早已根深蒂固。這些思想也導致了落實校園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真正實現。
針對學校體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強督導是應有之責,必須加強、弘揚好的經驗和做法,大力提倡對做得不好的或違反規定的應予堅決糾正,讓其曝光于社會和人民群眾的“眾目睽睽”之下,接受社會的監督。
(作者單位:安徽省天長市龍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