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松
在初中歷史課本中,包含了很多德育元素,不僅有國內的,也有世界的,不僅有歷史文化方面的知識,還有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等知識。因此,初中歷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掘出課本中的相關資源,并展開有效的整合,在講課過程中抓住機會對初中生進行道德等方面的培養。
一、以課本內容為基礎展開德育教學
1.培養初中生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是德育中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國幾千年恒久的優良文化傳統,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當深深愛著自己偉大的祖國。在如今的初中歷史課本中有很多這種素材,在偉大祖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有很多仁人志士在愛國方面為后人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因此,初中歷史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善于發現課本中的資源,利用好課本,適當對初中生展開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初中歷史課本中寫道:我國的四大發明在當時領先于世界上的其他所有國家,在講到這里時老師應當運用激昂的語調,要注意激發出初中生的愛國意識,喚起他們應當好好學習為國家出一份力的意識。在講解敦煌莫高窟、長城等有關知識時,要用初中生了解我國輝煌的歷史文化,讓學生感到自豪,從而激發出其強烈的愛國情操。在講到一些偉大歷史人物的時候,要用這些人物的偉大事跡來教育初中生,陶冶其情操,比如,戚繼光、林則徐、鄧世昌等等。
2.重視民族團結及國家統一的教育
讓初中生意識到民族團結及國家統一的重要性也是德育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在我國這樣一個有眾多民族的國家,更需要人民互相團結,促進國家統一。在我國的歷史中,各民族之間通過各種方式促進民族團結的例子有很多,有很多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偉大人物。初中歷史老師在講解這方面內容時,應當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意識。
二、將歷史教育融入生活,提高初中生道德素養
歷史學科中的一大特點就是把思想性和科學性相融合。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授歷史知識離不開道德教育。歷史知識講述大部分都是已經發生了的事件,歷史知識倘若不能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初中生就會覺得比較抽象,不是很好理解,比較遙遠、縹緲。德育只有融入初中生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同時和其他教育形成一個整體,才能真正落實德育。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展開德育,初中歷史老師必須用時代的眼光客觀、正確地評述歷史,引導初中生進行正確的分析,正確認識現實生活,幫助其解決學生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將現實和歷史融合在一起,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進步。將歷史事件和初中生的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初中生就會表達積極的態度,在這個時候,老師如果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引導其自行建立起道德意識,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歷史老師應當將歷史變遷的事件和現實生活中的變化緊密聯系起來,促使初中生在積累歷史知識及結合現實生活的過程中感悟歷史,繼承偉大人物的思想,學習其優秀的道德素質,并結合自身進行反思,理解人生的真正目的和意義,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為自己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建立良好的教育觀念
作為初中歷史老師,首先應當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把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基本,不能把教學進度和考試成績作為教學目標,要做到因材施教,把偉大的思想融入歷史教學中,并且與政治結合起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初中歷史老師應當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這是培養初中生的首要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歷史老師應當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應當做到及時挖掘出初中生的創新能力,應當具備一定的教學基礎以及情感氛圍,同時還要具備一些風趣的知識,將豐富多彩的歷史知識栩栩如生地在講臺上演繹出來。例如,在講解秦始皇時應當表現出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英雄氣概。另外,優秀的歷史老師還應當具備科學研究素質,主動積極地深入研究應當如何教好初中歷史,為初中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初中歷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挖掘歷史素材,激發出初中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其成為有深厚文化素養的人才。德育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工程,是一個值得廣大老師深入研究的話題,對初中生展開德育可以不斷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是每一位老師應盡的責任。初中歷史教學不能只是單純地講解歷史知識,而是應該圍繞著道德素質進行教育,著重在歷史教學中融入德育。使初中生不僅學習了歷史知識,還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熏陶。初中歷史老師應該通過歷史課教學,使初中生樹立優良的道德品質,為其以后步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大豐市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