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婷

如今,互聯網似乎已經無所不能:獲取信息、表達個人觀點、繳納水電煤氣費、打車、買房子以及在線支付。
然而,在最關鍵的某些領域,線下、面對面仍是必經環節,比如電信和銀行等行業的開戶業務,以交易或者合作為基礎的契約簽署……仍然無法順利跨入“互聯網+”的大門。
“阻礙這些行業進入互聯網的最大障礙并不是技術。”買賣網CEO曹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在傳統商業行為越來越多地接入互聯網平臺的同時,傳統交易規范卻沒有隨之完善地嵌入互聯網體系,“能否在網絡上形成一套有規可循、有法可依的商業規則,是互聯網經濟能否繼續向深水區前行的一項重要挑戰。”
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在線合同已經贏得部分投資機構的青睞,比如買賣網近日再次獲得2000萬元投資,累計融資達到5000萬元。

統計顯示,互聯網金融類投訴九成以上來自網絡支付。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簡稱《辦法》),對網絡支付進行了規范
矛盾中的需求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上半年,中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6.68億。艾瑞咨詢的報告也顯示,2014年中國網絡經濟營收規模達到8700億元,預計到2017年,互聯網經濟的規模將超過1.7 萬億元。
如此大規模的互聯網經濟,涉及的交易或者合作契約仍多是通過紙質合同簽署和實現的。“互聯網帶來的利好首先是便捷性。在互聯網經濟時代,契約雙方仍然需要見人、見面、見證件才能簽約,顯然這是個悖論。”曹暉說。
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部署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多項舉措。這個被業界稱為“電商國八條”的意見中,從政府層面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推廣電子合同應用的要求。
最近幾年一直處在輿論風口浪尖上的在線小額借貸平臺是較早應用在線合同的行業之一。
“互聯網金融交易基本都在線上進行,通常不會簽署紙質契約,而是一份在線的電子協議替代。當然很多平臺的合同文本并不嚴謹,而且一旦出現問題可以隨時在后臺更改。”在線簽約平臺法大大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法大大”)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法務官、律師梅臻告訴本刊記者說,合同雙方很難維護自己的權益,也破壞了契約本應有的嚴謹性和權威性。
據統計,2015年上半年,中國P2P平臺數量近3000家,成交額高達數千億元。在數、量齊增背后是一系列遭受詬病的狀況:提現困難、霸王條款、債權糾紛甚至平臺跑路,等等。根據《北京晚報》2014年8月的報道,一家名為“龍華貸”的在線小額貸款公司上線一天之后即“跑路”。
對P2P平臺的用戶來講,一份在線協議的簽署就是在網頁上點擊“同意”。用戶除了有一份付款給平臺方的記錄,手里通常不會有其他有力的追償證據。“當涉及維權和起訴時,往往由于缺少證據,用戶維權面臨的將是立案難、取證難等一系列問題,訴訟的結果就很難判斷了。”梅臻解釋。
矛盾往往意味著需求。“在這樣的局勢下,互聯網經濟中亟需一份簡單、方便,又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在線締約服務。”曹暉告訴本刊記者,這樣可以契合互聯網的便捷特征,也會為相關締約方節省大量費用。
電子的簽約室
據梅臻介紹,10年前國外就有一些企業開始提供在線簽約服務,比如美國的電子簽名平臺DocuSign2004年就在這一領域進行探索,首先發明了電子簽名技術,目前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簽約技術和流程。
隨著電子簽名技術的成熟,電子合同對締約雙方來講都有了維護權利的技術基礎。早在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剛興起時就有人提出了電子合同的概念,但因為缺乏技術基礎和權益保障,當時只是停留在概念階段。
“最大的問題是出現糾紛后難以舉證,比如口頭合同也是國家法律認可的合同形式,但沒有公司簽約會使用口頭合同,即使錄音也很容易被篡改,電子合同之前一直難以替代紙質合同也是一樣的道理。”曹暉說。
在西方電子簽名技術和應用的影響下,中國的一些企業已經再次在該領域開始醞釀和嘗試。2014年,中國的電子簽約開始在一些類似買賣網等第三方簽約平臺上得到突破。
第三方簽約平臺所提供的服務,是用成熟的技術和規范的流程讓電子合同具備與紙質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電子簽名的作用就相當于紙質合同中的簽字蓋章,由于國內的普及率還不高,不少人認為電子簽名就是手寫板簽名的電子化。”梅臻說。
電子簽名的核心是一份由國家指定的CA機構(證書授權中心)頒發的數字證書。每個CA機構頒發證書時都會核查申請對象的資料以確保真實性,所以數字證書可以用來代表網絡主體的身份。銀行機構發放給用戶的U盾實際上就是電子簽名的一種形式。
通俗地講,簽約平臺通過采用國家認可的一系列技術,同時實現了電子合同簽署過程中簽署主體身份的真實有效、簽署時間的客觀真實以及合同傳輸及保管過程中的不可篡改,確保了在線簽署的電子合同具有與紙張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
對用戶來說,在登陸第三方簽約平臺后,一旦通過實名認證,就會獲得一個與個人身份綁定的數字簽名證書。借助數字簽名證書,就可以在線發起或參與簽署合同。當合同簽署之后,用戶可以隨時進行在線查閱和調用。
第三方簽約平臺的締約流程多是相似的。合同雙方在平臺上通過身份驗證后進行簽約,企業或者個人的每個注冊賬號都有一間專屬的電子簽約室,合約發起方首先將合同上傳至電子簽約室,經數字簽名簽署后發送給合約的另一方,對方在簽約室接收合同并用同樣的方式簽署后,合同開始生效。
“簽署完畢的合同締約雙方均可以下載保存,平臺會進行備份。如果日后有糾紛,平臺將會作為合同簽署時的見證者,隨時提供驗真報告。”曹暉說,這樣就再次保障了合同避免被篡改的問題。
接入瓶頸
在網絡實名制尚未普及的大背景下,為解決簽約雙方身份的真實性問題,國內各個平臺都進行了相應的探索。買賣網就聯合相關部門共同研發了通過手機掃描二代身份證來驗證身份的技術。“法大大”則接入了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提供的網絡身份識別系統對用戶身份進行線上的驗證。
數字證書的頒發機構通常不會針對個人頒發證書,而是由有需求的企業向CA機構申請,再根據需要進行發放。
另外,數字證書的發放以及帶有數字證書功能的電子簽名并不是免費的。“根據申請數量的不同,支付的費用也有所不同,這是目前簽署電子合同最大的一項成本。”梅臻說,分攤到用戶身上的成本并不高,通常一份電子合同在幾元到幾十元之間。
“在法律層面上,中國有《電子簽名法》,《民事訴訟法》也認可了電子證據,電子合同作為有效電子證據在法律上是具有同等效力的。”梅臻說。
契約的簽署與社會誠信的環境息息相關,西方很多國家商業市場成熟,同時還有完善的征信體系作為保障,經常一封電子郵件就能完成數百萬元的交易,而中國的環境目前還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所有技術環節都已經打通,如何落地接入有需求的應用,是這個階段的難點。”曹暉說。
亂象叢生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可能成為電子合同落地應用的突破口。“P2P行業跑馬圈地的節奏在放緩,有長遠打算的企業都希望通過增加信用度來吸引客戶。”梅臻說,8月初就有近10家P2P平臺與“法大大”簽約,引入第三方在線合同的簽署服務。
作為電子合同的用戶之一,深圳投哪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法務丁喆表示,電子合同是借款人和投資客戶的權利與義務的契約書,也是雙方違約責任追究的主要依據,“為用戶提供合法有效的電子合同可以提高P2P平臺的公信力,也有助于整個行業規范的發展。”
“將業務從線下遷移到線上,應用在線簽約技術是遲早的事。推廣的難點在于公眾對電子合同的認知度還不高。”曹暉說,這導致一些行業對電子合同的推廣并不積極,“但隨著公眾認識的逐漸提高,電子合同的應用領域一定會越來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