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敏
摘 要:新常態是近年來被提出的,直接反映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新概念,同時也給社會其他領域帶來了重大轟動效應。這一新概念從提出到在政治、法治、黨建、文化等各領域的廣泛思考和引用。本文從我國經濟新常態的概念特征入手,并對其成因進一步探究,通過科學認識和深刻分析,闡述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所面臨的新機遇。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變化
早在2014年,習近平同志于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做了明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只有科學認識新常態,才能更好適應新常態,自覺引領新常態。當前,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一方面使國內經濟的增長步入了可控和相對平衡的運行新區間。另一方面也受到外需疲軟、內需回落、房地產調整和深層次結構變動等綜合力量的作用,使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劇。然而,“新常態”仍保持著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基本面和重要戰略期的良好預判,它所帶來的除了困難、挑戰和風險,更有一派大好的發展機遇。這也就預示著,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之國家將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1 深刻認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1)新常態的科學內涵及其特征
經濟進入新常態階段,是我國經濟經歷較長時期以規模擴張為特征的高速增長階段之后,將要進入一個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發展階段,是我國經濟內部結構全面調整、重塑、升級和再造的必經的歷史過程。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也表現出速度變化快、結構優化升級、動力轉換加速和多重風險并存等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個階段的新特征。
(2)新常態的成因
經濟外部環境因素和內在條件共同作用,促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是符合經濟發展變化的。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外部環境因素的作用,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國際金融危機后的全球經濟持續低迷效應迫使世界范圍經濟結構進行深度調整,中國也不例外。此間,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雖未被打破,但更多的是一種倒逼壓力。要想化危機為契機,我們必須必須主動出擊,轉換壓力,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轉型、提質、增效、升級。
第二,內在條件的變化,內因是變化的根據,也是決定經濟增長階段性轉換的依據。我國經濟之所以進入新常態,根源在于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的變化。在我國正處于當前經濟增速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時期,這也導致我國經濟出現了增速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風險多變的主要特征,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新常態。
2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新機遇
我們都知道,在“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轉型中,剛剛經歷了“四次陣痛”,即部分制造業產能過剩的“去產能化”、房地產調控、大氣環境治理“去污染化”和地方政府金融負債高的“去杠桿化”。這一方面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嚴峻考驗,不得不艱難承受經濟下行壓力,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一些新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1)人口城鎮化新機遇
人口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將促進消費發展,這也就意味著將出現新一輪的巨大需求,包括投資和消費兩方面。根據一項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的城鎮化率為54.77%。當年并指出今后城鎮化發展的方向就是優化經濟空間格局,建設更多的城市群。隨著近年來的建筑熱不斷升溫,當前我國的城市群多達30個,并計劃在今后5—10年間,使建筑群規模擴大到606個,力爭人口規模達到城市總量的82%,經濟規模達到城市總量的92%。當前我國正在重點實施的三大戰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正是圍繞著城市群建設要求發生的。也就是說,城市群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發展的帶動核心和只要支撐,未來的競爭不單純是產業競爭,更是城市群的競爭。
(2)發展低碳經濟新機遇
環境污染問題是當前我國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但在新常態影響下,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合格新興產業的不斷發展和政府對倡導綠色低碳經濟的不斷呼吁,預示著低碳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特別是在2013年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十條措施后,《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將出臺的大社會背景下,綠色經濟發展為企業搭建了更大的商機平臺,初步估算將拉動“治大氣”、“治水”、“治土”方面的投資中幾萬億元。
(3)經濟服務化發展新機遇
經濟新常態勢必拉動消費升級,而消費升級又會推動公共性服務、消費性服務和生產性服務的向前發展。此前世界銀行已經發布預測數據:到2030年,我國社會產業結構將隨著服務業所占比重的不斷上升而出現重大調整。而經濟服務化的新常態使企業面臨重大調整的同時,也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如養老、醫療、衛生、文化、旅游、物流業和互聯網有關產業等諸多領域都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在趨勢引領下,若能將政府與市場的大手有力結合,盡量擴大民間投資,將對提高經濟發展效率和質量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4)社會信息化發展新機遇
中國在歷經“四大陣痛”重挫之后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而經濟新常態引擎下,要想突破這一發展瓶頸,實現社會信息化是有效提升產業和產品競爭力、促進節能減排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所在。這里所說的信息化主要包括產業信息化和信息產業化兩方面內容。簡言之,所謂的產業信息化就是在傳統的生產經營中引入信息技術,信息產業化則是意味著在國內各領域掀起一場“互聯網+X”的新產業革命(也就是德國人所說的“工業4.0時代”),就如當下最為常見的“互聯網+制造業”、“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學習”等具體形式,而“互聯網+城市信息化”的智慧城市已處于遍地開花的爆發式發展時期,也將給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前所為有的新機遇。
(5)產業的上水平化發展新機遇
要想對沖我國現行的經濟下行壓力,必須提高產業結構的水平,使其從低到高過渡發展,在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同時,集中經濟發展新興產業。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創新是最好的催化劑,應重點從技術、產品、組織、商業模式和市場等幾方面進行創新,積極構建創新獨具特色的創業文化,推動合作創新,讓企業自主主宰創新,構建發展平臺經濟運行模式。
(6)經營國際化道路發展新機遇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權威數字統計報告稱:在過去的一年時間內,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資本凈輸出國,戰略轉型已到了關鍵時期。光實現產品國際化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讓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讓世人所知的“中國制造”成功完成“中國所有”的模式轉型,進而走上一條投資立國、創新品牌、整合全球資源的國際化運營路線。
此外,經濟新常態也少不得創新驅動,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新常態建設的良好“雙輪驅動”,不斷加強市場和政府的攜手推進,將創新與創業有機結合,把握好當前的創業創新浪潮,也將是中國經濟大闊步發展的重大機遇。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地區經濟發展要實現穩步前進,就必須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預判未來趨勢,深刻認識中國經濟新常態,嚴把端正經濟工作指導思想這一道最緊要關卡。堅持新常態、新趨勢、新思維,將認識把握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做好當前經濟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但當下的經濟新常態并非一種穩態,一旦出現供需不等就必須進行宏觀調控。
參考文獻
[1]潘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新探索——三談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N].中國青年報.2o15年3月4日02版
[2]邵宇.全面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N].華夏時報.2015年8月8日
[3]劉玉輝.科學把握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J].紅旗文稿.2015年第 15期
[4]左小蕾.新常態是經濟發展戰略機遇期[J].理論參考.201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