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茂泉
摘 要:人體是大自然的美麗杰作,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的物質體現。不管是醫學家還是藝術家都需要對人體的構造進行研究。人體解剖學把他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很多醫學家在進行醫療實踐時,最常用的一個詞就是醫學藝術,可見藝術和醫學的學術領域并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在社會分工明確的今天,醫用解剖學與藝用解剖學更要相互兼容,應該通過借鑒藝術家和醫學家各自產生的對人體的理解,汲取精華為自己所用。
關鍵詞:醫用解剖學;藝用解剖學;實踐應用
現代社會,各種行業領域內的研究成果不斷出新,創造了更多的前沿學術思想。這其中有很學研究理論都是交叉存在于不同的學術領域內的。藝術和醫學領域由于都存在探究人體構造而變得沒有明顯的分界線。不管是醫學家還是藝術家都需要對人體的構造進行研究,人體解剖學把他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1 醫用解剖學和藝用解剖學的概念
醫用解剖學是用科學的方法,嚴謹的態度,注重于實驗研究,現場調查,臨床觀察等方法,來研究、發現、揭示和解釋人體,包括從各個角度的人體剖面來描述血管、動脈、神經、器官、肌肉和骨骼結構。目的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人類自身,研究人類生命活動和外界環境的相互關系,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防治規律,以及防治疾病的發生和增進健康,延長壽命和提高勞動能力的有效措施。醫學解剖學通過科學的解剖實踐,將人體系統區分,分段、分節作更詳細的顯微顯示,直到細胞結構分析。
有關人體造型藝術的藝用解剖則是以醫學解剖為依據,從造型藝術的需要出發,通過了解人體解剖和結構,側重對肌肉和骨骼,人體空間體積的關系以及人體運動規律進行研究,旨在能在實際繪畫、雕塑等藝術造型中提供理論上的支撐和幫助,正確掌握造型方法,揭示和表現活生生的人體之美。藝用解剖學是研究人的形體結構的一門科學,是有關視覺的藝術,是客觀分析和個人表達的整體,是情感表達的一種藝術方式。
2 醫用解剖學和藝用解剖學的區別與聯系
(一)醫用解剖學和藝用解剖學的區別
首先,研究對象不同。醫用解剖學注重特殊個體的全部身體結構,藝用解剖注重正常人體的比例、空間體積和外部結構、運動規律等等。
其次,研究方法不同。醫用解剖學主要進行尸體解剖和生理分析;而藝用解剖除了尸體解剖之外更注重活體觀察。研究人體的結構便是為了讓藝術家洞悉事物的本質,明晰結構關系中的基本規律,正如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對自然山水的深入研究一樣,這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如果藝術沒有客觀指導,那反映的只能是是無序的個性和折衷的細節。藝術家不可能完全復制對象,達到絕對的真實。藝術真實既不是生活真實,也不等同于科學真實,而是主體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經過藝術創造,與“善”“美”共生并存的審美化的真實。
第三,研究目的不同。醫用解剖學最終要解釋各種結構的生理功能。而藝用解剖的最終目的則是要示人體的外形變化規律。更為重要的是,藝用解剖學不僅要說明人體、物質結構對外形的影響,還要充分說明、體現其情緒、情感、心理、修養、境況和靈魂等更深層的內涵。藝用解剖不是純粹的自然科學,而是一種“體質社會學”,所以藝用解剖不可能完全用解剖辭典來描述,它要求直接研究和感受真實生命的變動和各種情緒(喜、怒、哀、樂、愛、憎等),最終揭示人體的外形變化規律。
需要強調的是,藝用解剖是通過人體的外形特征,與決定這一外形特征的內部結構,以及由內部結構所產生的各種動作變化,來闡明人體的形體的結構規律。在造型藝術中,結構是蘊含于物體外在形態之中的內部結構,是物體各個組成部分在單獨狀態下的構造和它們在組合狀態時的形體構造。這些構造通過有機結合與構成,包含了穿插、榫接、契合等關系。因此,藝用解剖是基于科學的基礎上的藝術情感表達。
(二)醫用解剖學和藝用解剖學的聯系
醫用與藝用,在研究人體解剖時,在內容上存在一定的相通處,都需要通過研究摸清人體的內部結構去掌握更多的信息。藝用解剖的內涵不僅包含了醫用解剖學的部分內容,同時還要研究與視覺經驗、藝術表現有關的等等方面。醫用與藝用,在研究人體解剖時,盡管在內容上有一定的雷同,然而,前者更重內部的生理構造,而后者則更關注外部的形態與運動變化。
毫無疑問,醫學和藝術對解剖的研究交叉在一起,成為了一個歷史的概念,它傳達了這樣的信息:醫學和藝術曾經在一個現實或學科平臺上,從醫學誕生到文藝復興時期一直如此。人體解剖學是醫學和藝術最為親近的結合點。無論是為了表示對上帝的敬意還是為了質疑人性本身的特征,人體一直都是藝術家關注的核心。幾個世紀以來,藝術家和解剖學家共享學術見解,并同樣已為這一學科做出貢獻。
(三)人體解剖學在藝術實踐中的應用
人體解剖學在醫學中的應用已經被所有人共鑒,通過醫學研究者對人體骨骼、器官組織甚至細胞基因的細致分解研究,才能系統掌握醫學規律,掌握病理學的系統研究。人體解剖學應用到藝術作品中的形式主要是繪畫、雕塑等藝術。人體作為自然界最完美的杰作,自有史以來就與造型藝術結下不解之緣。從早期的原始藝術至今,出現了很多讓我們感動和震撼的人體造型藝術作品。解剖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科學,像希臘古典初期的雕塑家米隆,他的雕塑作品造型準確,對人物內在的骨骼肌肉運動有較深的理解和傳達。《擲鐵餅者》即是他當時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對人體解剖的研究對藝術以及科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米開朗琪羅將人體由一個實現理想的途徑變成了表達情感的途徑。他對于運動中的人體情有獨鐘。他從人體中尋找神性,他認為人是神的完美拷貝。在人體繪畫過程中,米開朗琪羅抓住了人體某些緊密交織的序列,抓住了軀干、肩部或是膝蓋部分的結構,并將它們作為他繪畫的焦點。當他將人體作為痛苦的載體時,他通過肌肉發展了一種傳達他感情的極不尋常的力量。
以米開朗琪羅為代表的藝術家們,從人體解剖學中探索的是一個宏偉的跨度上的極限,更探索在深度、精微度上達到的一種極限,憑著人力無法再深入的極至。所以很多藝術作品中,人體繪畫顯示出比較正確的解剖造型、充滿力量而扭動的軀體象征著生活的原本,體現了理性與自然,對神的信仰、對人類的忠誠之間的血緣般的關系。藝術家對人體解剖的研究對藝術以及科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藝用人體解剖學對中國的人體繪畫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已經成為了廣大藝術院校的重要學科。它更多的是作為藝術創造的環節和手段,并非藝術創造的目的。古今中外的人體繪畫中,沒有一張純粹的技術性的沒有藝術價值的作品能夠留下來,當然契斯恰柯夫當年留下來的作為素描技術典范的作品,還是具有相當的藝術性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藝術意識形態不斷衍生,在我國專門從事美術的人員中,很少人專門去深層次認識、研究人體醫學解剖,特別是美術家中的“醫學家”少之又少。西方傳統的造型手段在我國將有很長的一段發展時期,藝術院校中傳統的造型要求占教學主導,這就需要藝術家們從根本出發,了解造型的內涵,準確把握造型的深層次的問題,抓住最本質的“東西”,使造型水準不至于偏離應有的方向。
3 結語
醫用解剖學與藝用解剖學同時對人體解剖的廣泛研究和細致滲透,讓更多的學術理論被系統的呈現。我們要充分肯定人體解剖知識的重要性,只有充分掌握了解了人體的結構知識,發揮情感和想象力的作用,才能使醫學技術更人性更發達,才能讓作品有更強的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
參考文獻
[1]梁廣明,《中國傳統藝用人體解剖學特征》,2009年2月,北方美術,第56期。
[2]柏樹令、應大君,《系統解剖學》,197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3]姚志彬,《醫用解剖學》,200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