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暢
摘 要:農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基礎產業,農民是糧食生產的提供者。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問題農民的素質低、老齡化嚴重,很難實現現代化農業的要求。在2012年新型職業農民提出之后,農民地位得到了重視,農民不再只是種地的傳統農戶,而是向新型農民轉變。近些年來,黑龍江省耕地拋荒的趨勢更加明顯,需要我們快速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來引導農民從事科技農業,促進我國的農業發展。本文以近年來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研究,了解黑龍江省職業農民培訓的影響及培訓中存在的問題,針對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作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黑龍江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問題
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可以更好的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是建設我國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和研究起步比較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還處在初級階段,接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農民數量比較少,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還需要不斷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才能更好的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1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概述
新型職業農民主要是指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服務,以農業為職業、科技文化素質比較高、經營管理技能比較強的農業從業人員。新型職業農業居住在村鎮,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農業生產。新型職業農民強調的是身份而不是職業,新型職業農民的類型主要有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其中專業技能型農民的人數比較多,是需要培養的重點對象。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青年大量進程務工,農村空心化、老齡化不斷加重。新型職業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近些年,農村人力資源不斷進行充分、合理、科學的資源開發,將農村人力資源的潛力發揮到最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作為經營者技能、業務的重要手段,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2 黑龍江省型職業農民基本情況分析
以黑龍江省農墾的調查數據為例,對擁有33.33hm2土地以上規模的專業技能型農民進行問卷調查,發放200份問卷,收回195份,有效率達到97.5%。調查情況包括農民的基本信息、培訓情況以及農民培訓需求等。調查數據顯示,接受調查的195份樣本中,男性新型職業農民的數量占65.4%,女性新型職業農民占34.6%,男性農民占農民總數的2/3。調查的對象年齡在35-50歲年齡段間的農民最多,所以總結為35-50歲的男性農民是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主體。
3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
3.1 農民的思想意識不足
農民思想不重視新型農民培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從事農業的農戶年齡問題和接受教育程度問題。隨著鄉鎮經濟的不斷發展,黑龍江省農村的年輕人都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中老年人成為了農業主力軍。在農民的年齡結構中,三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占據絕大部分比例。這部分農戶的受教育水平還停留在小學和初中,高中以上的學歷只占很小部分。對于新技術、新能力的培訓,他們沒有很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思想意識不足。
3.2 缺少基礎培訓設施
從黑龍江省各地的現狀來看,農村的培訓設施遠遠不能滿足對農民的培訓需求,只能另找地方開展培訓工作。農民本來從思想上就很難接受新技術的培訓,還要去外地進行培訓,就更難讓農民去接受教學。基礎培訓設施的不足,主要原因是培訓經費的不足,這樣也讓培訓不能形成規范,給新型農民培訓帶來很多麻煩。
3.3 資源整合不力
就黑龍江省的各個地區而言,農業部門有種子、蔬菜、推廣和植保等。同時,還有社保、婦聯、共青團、科協和發改委等部門都在不同階段搞不同的培訓,但是,這樣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各個部門的培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規劃和指導的思路也沒有達成一致,造成了培訓資源不必要的浪費,也使得培訓無法形成系統內容。
4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對策
4.1 政府扶持
政府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給培訓帶來很多資源和成本支出上的幫助,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做好統籌規劃,可以大大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質量,全面推進農民的培育工作進度,保障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順利開展。
4.2 改進培訓方法和內容
新型農民培訓主要目的是能夠更好的改善農民生活現在,不斷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制定科學的培訓計劃可以更好將農民與創業致富緊密結合,根據市場需要和產業發展方向來進行培訓。培訓內容需要去創業致富緊密結合,根據特色產業和市場需要進行,結合技能培訓,培養農民的綜合素質。改進培訓方法可以更好對產品加工技術、營銷信息進行思路是那個的指導,讓農民接受到優質的培訓。
4.3 轉變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觀念
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對農民進行培訓,對做的比較好的農民給予鼓勵,利用先進典型的帶頭作用,感染農民關注職業農民培訓,提高培訓思想意識。農民在不斷接受新思想,和培訓帶來的好處和作用等信息后,開始了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自愿進行培訓。通過不斷提高農村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服務,加強培訓信息推廣,來解決農民面臨的實際農業問題。
綜上所述,要讓黑龍江省地區的農業在新形勢下有長足的發展,離不開新興職業農民培訓工作,讓更多的農民接受培訓,懂得農業新技術,具備農業創新能力,才能真正為農業創收,提高農村生活水平奠定基礎,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勞動力短缺,農業生產缺乏技術性人才的問題,才能讓農民真正的走向致富之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 江秀英.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面臨的問題與發展路徑——基于佳木斯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查分析[J].對外經貿.2014(06):121-122+139
[2] 常青,孔祥智,張建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04):35-39
[3] 薛國琴.農村人力資源培訓現狀分析——對紹興市的調查[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4(02):92-96+106
[4] 張曉忠,楊嶸均.農民組織化水平的提高和鄉村治理結構的改革[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06):133-136
[5] 趙麗媛,孫玉娟.黑龍江省新型農民培養的路徑選擇[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