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九月,正是又一撥剛出校門的學子轉身成為一名新教師,踏上三尺講臺的時節。我們挑選這樣的時間將鄭金洲教授在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首屆畢業典禮上給即將離開校園的學子的寄語刊發,自是有特殊意義的。鄭金洲教授對即將遠航的學子如家人般的仔細叮嚀是感人肺腑的。我想,這些叮囑不僅適合新上崗的教師閱讀,也適合在教師這個崗位上早已風霜歷盡的資深教師閱讀;它對我們一直奮戰在一線的教師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更是一種關懷!
很高興作為校友代表發言。我是1986年進入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讀研究生,碩士、博士階段都是在教育系度過的,前后算來,已經有三十年的時間。三十年間,我大概有十年從事軍事教育,有十年研究基礎教育,有十年從事干部教育。如果說工作上有點成績,都是與華東師大的培養分不開的。我們常常說,知識改變命運,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就讀的系科改變了我們的命運,就是老師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所以,當學部領導提出讓我代表校友發言時,我幾乎毫不猶豫就答應了,只是擔心自己的資格不夠。但領受任務之后,我又犯難了,想不出到底要講什么。瀏覽了一下相關材料,發現,大多是人生寄語。一開始,我并不想落入俗套,想另辟蹊徑,想講點別的什么,但思來想去,好像還是要講點感受、體會、經驗之類。因為從今天開始,你們就要遠行、獨行了,就要走上三尺講臺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了,作為一名老教師或者說教學經驗和社會經驗比你們相對來說都比較豐富的人,要提醒你們幾句,或者像家人一樣叮囑幾句。有四點想法,與大家分享。
一、把讀書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我們都是學習教育學的,教育學的邏輯起點之一或者說最重要的邏輯起點就是學習,由學而至教,由教而至成長,由成長而至成人。這可以說是基本邏輯。其實,不只是教育學的學科建構需要學習,我們人生的發展同樣需要學習。和所有有成就的人士打交道,他們有著各不相同的特點,但有一個特點是共同性的,那就是熱愛讀書、熱衷讀書,把讀書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前段時間,在中國浦東干部學院見到許嘉璐先生,他講到自己的成長經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日讀一卷”。我們也問他,怎么把握“一卷”,他回答說,就是每天精讀一萬字。瀏覽報紙之類的不算,是要選擇自己愛讀的書刊,每天至少閱讀一萬字的內容,不讀完,不休息。華東師大很多老先生,畢生以書籍為伴,以學習為伍。我的導師瞿葆奎教授,到臨去世還在編書、思考。在病榻上,他的身體已經很糟糕,但一談到教育學的掌故、談到最近某某出版的一本書,他的眼睛就會發光發亮,那種眼神一直久久存留在我的腦海。中文系的徐中玉先生已經102歲高齡,他談到自己長壽的秘訣是五愛:愛讀書、愛思考、愛走路、愛清淡、愛喝茶。以前我們的觀念是活到老、學到老,當下需要確立一個新的理念:學到老,才能活到老。大學時期的讀書學習,常有著比較強的功利性,很大程度上,讀書學習是獲取學位的手段。但從今天開始,你們讀書的功利性減弱,也意味著外在的強制壓力減弱,更需要每位同學把學習當作是一種自覺自愿的行為,更需要每位同學多讀教育學科以外的書籍,甚至讀些感覺到沒什么用的書籍。我很同意一種觀點: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讀什么樣的書、怎樣讀書、讀了多少書,決定了你會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作為教師,絕不能滿足于自己在師范院校所學的專業內容,要終生與書籍為伴,終生把學習作為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以前,我們把學校定位為正在成長發展的青少年到固定場所接受系統的教育,這種認識一定程度已經不合時宜。在學校,不僅是學生需要學習,教師也需要甚至是更需要學習。只有不懈地持續學習,才能使自己與學生同步發展,才能使自己更勝任教學工作。哪位老師停止了學習,也就意味著停止了進步,不能履行教育他人的使命。
二、把適應環境作為走向社會的開端
我也看過一些勵志演講,有的演講者告誡年輕人不要向社會低頭,不要屈服于社會的壓力,永遠堅持自己的夢想,勇敢地去改造這個社會。這種說法有道理,確實,社會的未來在年輕人。但如果一個年輕人走上社會,首先抱定的就是改造社會,而不是適應社會、認識社會、熟悉社會、融入社會,那么,很有可能,他還沒來得及改造社會就已經被社會邊緣化或者被社會排斥了,也就是被社會滅掉了。我們教育學常常談到一對關系,就是適應與超越的關系,我們也都贊同,適應是基礎,超越是目的;適應可以說是超越的前提;沒有適應作為保證,超越也就無法做到。當我們走上社會,要去了解它、認識它、熟悉它、融入它,雖然我們總是強調要打破學校與社會的圍墻,雖然杜威早就告訴我們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但社會的確與我們生活的學校不一樣,而且很不一樣。比如,在學校我們相處的人叫同學,走出校門工作我們相處的人叫同事。同學是以學習為目標,很大程度上是各自為戰的,沒有利益之爭,沒有學習之外的雜務,沒有生活的過多困擾,你也不用太多關心別人的事情;而同事是共同做事、相互合作的,利益會產生,差異程度會增加,摩擦沖突甚至也會偶爾發生,有的想干事有的不想干事,有的能干事有的不能干事,有的會共事有的不太會共事。作為初出校門的同學,要注意觀察思考,要注意了解體會,不見得屈服于這個社會,但要做到心中有數、適應有度。當然,這里所講的適應,不是無原則地屈從服從,不是逆來順受地接受他人的任何指令,更不是違反自己做人做事的準則,而是在堅守為人為教為學底線基礎上融入周圍的環境和社會群體。
三、把意志力錘煉作為工作生活的重要支撐
經過了十幾年的教育,我們的意志力得到了不小的錘煉,一次次考試,一次次作業,一次次批評,包括論文寫作到答辯獲取學位的艱辛,都能夠錘煉我們的意志,有時我們也自覺意志品質、內心已經變得很強大了。但其實不然,在學校你更多經歷的是學習有關的意志品質或意志力錘煉。步入社會,你面對的是工作,是每天具體現實的生活,既需要你做出相應的生活習慣等方面的調整,也需要你在各種各樣的不如意中使自己變得堅強。比如,你的作息習慣需要變化,讀書時可以熬夜,可以通宵不休息,可以白天睡大覺,但工作時不可能。南懷瑾先生說過,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你必須要改變作息習慣,變得早睡早起。成功與不成功的人的區別,在于成功人士做了不成功人士不愿意做或不愿意堅持的事情。再比如,工作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常十之八九,一味抱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你需要的是直面挑戰,永不自餒。我當過十年兵,當時讀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其他內容都不記得了,有一段話至今我的印象仍很深刻:戰爭在緊要關頭,將領的作用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己發出的微光帶領隊伍前進,最后誰挺住了,勝利就屬于誰。這段話二十年來一直記憶在我的腦海里,我也用這段話來引領我的行為。意志力像肌肉一樣,是需要鍛煉的,堅持了,挺住了,也就不斷增強了。
四、把反思與自我調節作為每天的必修課
人的成長發展,三個因素至關重要:反思評估、迎接挑戰、支持保障。這三個因素缺一不可。在這其中,反思評估自我調節是第一位的。孔老夫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康德說,未經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生。強調的都是要善于修身,善于反求諸己,善于對自身行為進行系統化思考,善于發現自身的優長與不足。教育學在談到教師專業發展的時候,經常會談到教師的反思問題。其實,我們自己的生活也需要以反思為基本工具。在反思中,明確方向,迎接后續的挑戰,并在積極的實踐中尋求各方力量的支持,而不是孤軍奮戰,這樣才能獲得不斷的成長。以前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失敗不會自動成為成功之母,只有對失敗進行深刻反思,深刻分析失敗的原因,充分挖掘自身以及其他各方面潛力,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戰,才能換來成功。否則的話,失敗完全有可能是失敗之母。以前,我們常見這樣一種說法,叫做“性格決定命運”;現在,心理學等學科研究越來越揭示這樣一種事實,叫做“行為決定命運”。一個人的行為假如缺乏內在的反思和外在的調節,可能會在已有的道路越走越遠。如何避免這種現象發生,如何跳出“路徑依賴”的陷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注重反思,注重將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作為反思對象,及時作出調整和變化。
大家就要告別母校走上工作崗位了,講以上四個方面與大家共勉。我一向認為,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兩個脈絡一直引導著我們的成長與發展,貫穿于我們生命的始終,一是血脈,二是學脈,兩者相輔相成,構成為我們生命的整體。前者賦予我們血肉,后者賦予我們心智。讓我們在座的各位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繼續努力,為賦予我們血肉的家庭、父母爭光,為賦予我們心智的學脈尤其是華東師大教育學部和我們的老師爭光!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林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