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強
合作學習是新世紀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在課改初期的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那時,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幾乎是課課有合作,有的甚至是一課多處合作。但是,這種“濫用合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弊端,不久后便受到了廣泛的批評與質疑,于是,合作學習一度受到冷落。直到當下,人們對小組合作學習的采用也是慎而又慎。其實,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主要在于使用的恰當與否,所以,不管是當初的一哄而上,還是后來的一哄而下,抑或是當下的慎而又慎,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們對合作學習的研究,特別是應用、操作的研究還不夠成熟。因此,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公布實施,新課程改革逐漸走向理性、成熟和深化的今天,我們有必要來重新討論合作學習在教學中的合理運用。本文擬就小組合作學習在閱讀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問題進行探究。
一、類別歸屬:以學科學習的合作為主體
根據國內外有關合作學習的研究論述,合作學習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別,即正式的合作學習與非正式的合作學習,也分別被稱為科學研究性質的合作與學科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前者指為了完成較為艱巨的任務或較為巨大的作品中的合作,它具有合作團體比較穩定、合作時間比較長久、角色分工比較明確,甚至是專門、單一等特征。課改初期,不少理論研究者提出的合作學習中,也多指此類別。這種合作學習的目標,既是為了完成研究任務,更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心態、意識和能力。這種合作學習非常接近科學研究中的合作,他們大多被運用于研究性學習和綜合性學習中。就語文教學來說,也多適合運用于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所以,新課標在“關于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建議”中提出:“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p>
很顯然,這種合作學習很難全部、機械遷移運用到語文這樣知識性學科的學習中。知識性學科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應該是非正式的合作學習,其特征是:合作的對象不那么固定不變,合作時間也都比較短暫,除了必須有當值的組織外,小組成員的角色分工也是比較模糊和靈動的,合作解決的問題或要完成的任務也是臨時性的,合作的結果或結論雖然也有吸收了同伴的見解或意見,但是仍然以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結論為主,合作的最后成果也多為個體所擁有。而且,合作的主要目的、起碼是顯性目標,是以學科知識的學習為主,并非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當然,在為了學習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同樣享受到了合作的愉悅和同伴的智慧,從而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而這只能算是隱形的目標。很顯然,閱讀教學中,我們所能夠運用和應該倡導的合作學習,便是屬于此類。
這種非正式合作學習,其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必須通過兩人或多人配合才能完成的學習操作,如,閱讀教學中的對讀、分角色朗讀、情境表演或情境朗讀,甚至同桌之間互相聽寫與檢查生字詞等等。這種合作學習在我國語文課堂教學中其實有著較長的使用時間,其技術操作也比較成熟,只要與學習的目標相對應,一般都做得較好。為了論題的更加集中,這里不展開論述。還有一種是問題解決中的合作討論,這種合作方式在課改之前的課堂教學中較少運用,甚至受到較大程度上的排擠。而且,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的所提及的合作學習多屬此類,它是本文的主要論題。
二、時機把握:以個人的獨立思考為基礎
和任何一種學習方式一樣,合作學習的采用也必然要涉及使用時機這一問題。這種時機,并非硬性地規定是在一節課的哪一個時段,而是指在學生學習的哪一種狀態。合作學習的濫用,首先就在于不問時機和需要,動不動就合作討論,一開始就討論合作。那么,閱讀教學中,高效率的合作學習最恰當的時機是什么時候?筆者以為,應該以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有了獨立的思考并形成一定的見解為前提和基礎,而且,學生要把獨立的思考貫穿在合作學習中問題討論、交流的全過程,以促進更加深入的思考、形成更加成熟的解決辦法或結論。強調個人獨立讀書思考與見解在合作學習中的重要性,符合個體參與群體問題解決的基本的形態。當一個人對某個問題的解決或結論沒有任何思考和見解的時候,其所謂的參與集體合作討論,要么毫無話語,要么胡言亂語,其最后的結果是,只能把自己的腦袋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在更加沒有主見中失卻自我,表現在閱讀中就是造成對文本的假性閱讀和假性理解。
語文課標把“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并列在一起進行倡導,從中我們不難領會到,這三者的基本關系是:自主是前提,合作是過程或手段,探究才是主要的目的。而這里的“自主”,既含有積極主動的意思,更含有個體獨立的意義。針對課改實驗中出現的合作學習的弊端,也為了強調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對合作學習的重要作用,新課標在“關于閱讀教學”的“教學建議”中的一些表述值得我們仔細揣摩。一是“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這句話非常明白地告訴我們閱讀教學中學生個體鉆研文本、獨立思考對提高閱讀效果的重要作用,也間接地強調了獨立思考對提高合作學習效果的重要作用。二是“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边@句話雖然是要求教師要“珍視”,但它的前提是學生要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而“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非得靠個體的獨立的讀書思考不可。三是“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這句話的后半句是新課標中特別添加的,它所針對的就是課改實驗中出現的忽略學生個體獨立讀書思考為前提的集體討論,更加明確地指出了個人獨立讀書思考與集體討論之間的辯證關系。
無論是從人在解決問題中的一般形態,還是從新課標的特別強調,我們都可以看出,閱讀教學中的合作學習,都必須以學生個體對文本的獨立思考為基礎。
三、內容選擇:以難度較大的問題為對象
問題與任務是合作學習的主要對象,因而,對問題與任務的選擇應該非常慎重。那種在課文內容的表面、學生按圖索驥就可以輕易找到答案的問題,不需要討論,也提不起學生討論的興趣。只有那種難度較大的問題,才有合作討論的必要。這種問題主要指那些含蘊深刻、需要緊密聯系課文整體,而答案又往往是多元化、多層面、甚至恰恰相反、觀點針鋒現對的問題。即使是同一個語段的閱讀理解,教學目標的不同,也會決定這是否采用合作討論的必要。下面結合筆者近期指導設計的《“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中“人物語言”的教學進行說明。endprint
1?郾感受王熙鳳語言的表層意思。
課文中除了描寫王熙鳳的衣著服飾外,很多地方還寫到她的語言,請瀏覽課文,把鳳辣子所說的話找出來讀一讀,想想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王熙鳳?生讀后交流,師板書:熱情,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敬老愛幼。
2?郾品味王熙鳳語言的深層含蘊。
魯迅說,人物的語言描寫,能使讀者由說話看出人來。那么,王熙鳳果真是同學們說的這樣的人嗎?請各小組選一處她的語言,結合語境仔細體會,看看她所說的這些話語中還有沒有更深的含蘊和目的,我們又能夠從中讀出她怎樣的性格特征?形成自己的觀點后,先在小組中討論交流,并注意及時記下新的發現與感悟。學生讀書討論,教師下組輔導。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
(1)出示句子一: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怎么姑媽偏就去世了。
誰來說說這些話說了幾個意思?你是根據什么理解出來的?引導學生逐句品味話語的含蘊:第一句,夸黛玉天下最漂亮(天下,今兒);除了黛玉外,誰聽了心里最高興?(老祖宗);第二句,夸黛玉的氣派像嫡親的孫女兒,說得哪些人也心花怒放?(黛玉、三春、兩位夫人,而最高興的人還是賈母);第三句話,除了說給黛玉聽,這所有的人中,誰最可憐黛玉?這話最合誰的心思?(老祖宗)。
小結:這段話表面上是說給黛玉聽的,其實都是表演給賈母看的。真是口齒伶俐、拍馬逢迎、圓滑至極。
(2)出示句子二: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只管告訴我。
師生分角色朗讀:老師當王熙鳳,你們當林黛玉,我們來對話一番。教師以較快的語速朗讀,使學生想回答但是沒有回答的機會。讀后采訪學生(林黛玉):你回答了她的問題了嗎?為什么不回答?你從中體會到什么?(虛情假意、炫權)。同桌一個當王熙鳳,一個當林黛玉,表演讀這段話。
3?郾總結人物語言描寫的精妙。
讀到這里,我們回頭看課文,王熙鳳這種熱情善良、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的外表下,隱藏的是極善于拍馬逢迎、圓滑至極,又虛情假意、炫耀權勢的性格,一個人說的話和她的內心的想法完全不一樣,我們說那是多么——虛偽(板書)。王熙鳳的這種性格我們是通過什么解讀出來的?(人物語言),作家就是通過這么一種極其巧妙的語言,讓王熙鳳活靈活現地走到我們面前,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這個教學片段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王熙鳳話語表層意思和深層意思的決然不同,來感悟她的性格特征,同時領悟經典作品中人物語言描寫的精妙。王熙鳳語言的表層意思,是淺層次的,學生稍微瀏覽就可以體會。所以,執教者只讓學生找出人物的語言后,直接匯報自己的理解結果。而王熙鳳語言的深層意蘊難度較大,需要結合上下文語境和當時的環境才能領悟。所以,在學生個人獨立讀書思考理解基礎上,教師安排了小組合作討論,而且還花費較多的時間下組個別輔導。在這個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必須整理自己理解的結果才能與同伴交流,也可以從同伴的發言中獲得啟發,加深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這樣的合作學習中,只要有當值組長的主持,只要大家有前期的思考與準備,所有小組成員應該都是發言者,也是傾聽者,更是記錄者。
當然,要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益,除了上文所論及的分辨類別、把準時機、選好問題外,還牽涉到學生合作的心態、技巧,甚至課桌椅的排列等其他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是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公共性內容,因為本文討論的是閱讀教學中的合作學習,為了節約篇幅,這里從略。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教師進修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