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生云
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合作學習是經常被采用的一種教學策略。小學科學合作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探究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但許多合作學習往往流于表面,而忽視了教學的實質,使合作學習應有的積極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一、當下小學科學合作學習面臨的困境
1?郾分工合作混亂。
在教師指導開展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一般都會被考慮在內,除此之外,許多課堂還采取了多種分組的教學方法,甚至打破常規,改變教室座位的布局,以求盡可能地營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但是,因為學生對合作學習的要求不夠明確,往往會導致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彼此的意見得不到尊重,彼此的發言得不到傾聽,實際的交流成果收效甚微,甚至有時還會出現有實驗操作內容時,學生之間為了爭奪一個器材,而互相指責,造成摩擦和矛盾。這樣的小組合作只是徒有其表,是“合座”而非“合作”,徒有合作之形,并無合作之實。例如,在教學“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的糖的加熱實驗時,糖已經加熱變成液態了,還有小組的學生在爭論是否再往勺子中加白糖,導致下課鈴響了,該組實驗還沒能完成,于是,小組成員之間互相指責,造成矛盾。在課堂上,經常會發現,同桌交流時,兩個學生同時在講話;小組交流時,有兩個以上的學生同時在發言。誰在傾聽?
2?郾合作學習輕浮。
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有一種傾向:課堂上探究活動一環扣著一環,小組內成員都在踴躍討論、發言,合作的氣氛似乎非常濃厚。可只是一兩分鐘后,教師就終止小組討論,并請小組代表起來回答問題。由于討論的時間過于短暫,學生可能正在思考中,甚至還沒有來得及思考。這種短暫的討論,沒有真正達到合作學習的要求,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這樣的課堂,雖然看起來非常熱鬧,教師也充分給予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權利,但由于部分學生對小組探究目標了解有限,對小組探究的內容模糊不清,加之大部分學生缺少思考的時間,難以真正鍛煉其思維。還以“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白糖的加熱實驗為例。實驗活動開始沒多久,教師觀察到,有四個組的學生基本完成實驗,勺子中的白糖已經變成黑色的焦炭,有的學生正用牙簽戳著玩,有的學生在描述加熱后的變化,記錄員也忙著記錄。但有一組白糖加太多了,還有一組蠟燭的火焰太小了,課堂到了一個小高潮,學生興奮,場面熱鬧,但教師硬要學生停下來,匯報實驗結果。
3?郾主體地位失落。
理論上講,差異化分組對形成學生間積極相互依存的關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操作中,小組成員間的相互依存性其實是很難形成的。因為,優秀學生通常主導著大部分機會,從而破壞了個體思想的獨立性,使學習較差的學生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形成依賴性,或不作為性。學習較差的學生只是“群眾演員”,甚至是“觀眾”和“聽眾”,在小組合作中所獲得的機會遠遠低于優秀生和中等生,他們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對組內不同見解和觀點無法提出真正意義的贊同或反對,也無法吸收有效的成分充實和完善自我的觀點。優秀生對學習較差的學生的輕視與批評,使得缺少自信的學習較差的學生參與性和主動性受到壓制。
4?郾學習評價缺失。
及時評價小組合作探究的情況,能夠使每一位組員更清楚自己的每一點進步,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探究興趣。在合作學習中,小組活動結束后,往往要進行全班性的匯報交流,但小組發言的同學匯報時就是“我認為……”“我覺得……”,往往代表的只是個人的意見,而不是小組交流的意見。教師評價也常常是“你的意見不錯!”“你回答的真好!”。這樣的評價偏重學生個體,忽視對小組集體的評價;偏重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過程的評價;忽視對學習較差的學生的評價。這樣的評價可能會挫傷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了合作學習的效果。
二、有效開展小學科學合作學習的策略
1?郾分工明確,落實小組成員的責任。
小組合作探究的基礎是每個學習的主體,學習個體是否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決定合作學習的成敗。小組合作要建立一定規則:討論時先想好后表達,不講與學習無關的話,不信口開河,不重復別人的觀點;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努力記住別人發言的要點;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對方作進一步的解釋、說明。養成良好習慣會使小組合作更加規范,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組長負責小組合作的組織、管理工作,記錄員負責觀察或操作過程的記錄工作,材料員負責材料的領取、保管、歸還工作,匯報員負責小組探究結果的匯報、交流工作,角色可以經常輪換,讓學生體驗到各種角色的責任及存在的意義,從中體會到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濟。落實個體責任,可以增加小組合作成員的多樣性,同時也可以增加合作小組之間的可競爭性,促使個體責任感的形成。
2?郾抵制“泛化”,選擇適宜的合作內容。
在日常教學中,合作有“泛化”的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為合作而合作”的現象。在公開教學中,這種傾向更為明顯,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也要讓學生圍成一圈進行討論,表面看氣氛活躍,但形式上的熱鬧掩蓋了學生對問題本質的理解,隱藏了教師的線性思維。事實上,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小組合作學習,也并非每堂課都要進行合作學習。小組合作的內容要有必要性,還應該考慮學生的智力、經驗和知識水平,并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內,唯有最恰當的內容,才能產生最滿意的教學效果。
3?郾提高個體參與的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在小組合作中,教師應合理引導,積極調控,扮演小組合作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角色。教師應把大部分時間用于“看”學生的操作與實驗,“聽”學生的發言與討論,“悟”學生的所思與所想,了解小組合作的進展,獲取學生合作的信息,用學生的眼光來審視,學會包容和期待,在下一個路口等著學生,并在下一個路口促進各小組思維資源的有效共享。
4?郾求同存異,發展相互依存的關系。
小組合作需要學生之間知識的匯聚、思維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鋒,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維方式不同,必然會產生認知差異,甚至沖突。這其實并非是壞事,相反,這正提供了同化與順應的時機,凸現了個人結論的不確定性,進而促使學生主動查找資料,在思維的參與下去驗證或修改結論,使用多種認知策略。因而,只有形成組員之間的有效依存,才有機會讓他們挑戰自我,挑戰別人,乃至挑戰權威。在求同存異的過程中,發展相互依存感。
5?郾師生共學,掌握小組合作的技能。
一方面,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特點,安排、組織、指導小組合作學習,讓小組合作學習取得預期效果。另一方面,“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小組合作學習的技能是小組合作學習成功的關鍵。學生合作學習的技能既非與生俱來,也并非在小組中自然得到發展,而是需要教師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掌握合作的技能,進而在一定合作習慣的基礎上,培養全面技能。
小學科學教學方式的逐漸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反思,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教師高度重視存在的問題并將其有效化解,才能真正把握科學合作學習的內涵,使學生在自主中求合作,在探究中求共贏,在主動中求互動,真正達到科學合作學習的目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安市穆陽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王彬〓莊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