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秀梅
衡量學生是否學會語文、學好語文,不僅僅要看他理解了多少語言知識和規(guī)則,積累了多少典范語言和表達方法,學習了多少不種類型文章的閱讀方法,還應該看他是否能夠熟練地運用這些語言和方法,進而真正提升學的能力。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課文這個例,讓學生得意、得言、得法,促進“例”的增值,是當下閱讀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點”的選取決定“例”的價值
一篇課文可進行“語用”訓練的內容肯定不少,但課堂時間是個定量,不可能也無必要面面俱到。那么,該如何選取高質量的知識生長點或能力漸進點呢?
1.特定的位置安排。一篇文章一旦被編寫者安排在某一個單元、某一個位置,其“例”的功能和價值實際上已有所規(guī)約和確定,把握這一點,就能對其特定的作用了然于心。比如《開國大典》是一篇傳統篇目的課文,人教社修訂版教材是安排在六年級上冊,教學重點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但到了人教社課標版,卻被安排在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成了“學習場景描寫”這一單元訓練項目的主體課文了。位置一變,單元重點不同,其“例”的價值和作用就隨之發(fā)生變化。
2.特殊的選文形態(tài)。與傳統的小語教材大都選取成篇的課文有所不同的是,課標版教材開始出現了新的選文形態(tài),如六年級下冊的《魯濱孫漂流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由兩個相對獨立又互為聯系的“梗概”和“精彩片段”組成。篇幅雖短,但“例”的目標指向性極強,“梗概”展現了整體故事,暗含了“梗概”的敘寫方法;“精彩片段”展示小說的局部細節(jié),意在通過欣賞片段激發(fā)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
3.特別的表達形式。課文中特別的語言表達形式和獨具特色的寫法,往往就是知識的生長點或能力的漸進點。比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最傳神、最有特色的就是這幾句話:“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那是春天的琴聲吧?”一位教師采取只取一點不及其他的方法,整堂課緊抓這幾句話對學生進行讀寫技能的訓練,目標集中,效果明顯。
4.特有的文體特征。以人文思想為單元主題的教材編寫,集不同文體課文于一組,容易造成教師對文體屬性的忽略,這是要特別引起我們注意的。比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在“珍惜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主題下,出現了說明文、說理散文、演講稿、通訊報道稿等文體,并提出“注意把握主要內容,還要聯系實際,深入思考”的單元訓練要求,這無疑是泛化的,難以凸顯出不同文體的基本特征。考慮到演講稿是首次出現,且又是小學階段語文訓練項目,因此,對《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價值定位不應該是“把握主要內容”,而是“學寫演講稿”。教學時,先通過課文的學習,認識演講稿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寫法,再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演講稿的練寫。
二、“用”的策略促進“例”的增值
1.“語用”規(guī)律要體驗。語言運用是有規(guī)律的,這些規(guī)律如果僅靠教師的傳授難以奏效,只有經過學生的親力親為,在不斷摸索甚至試錯等語言體驗中,才能內化為自己的經驗,根植于學生的心田。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火燒云》的第三自然段,生動地寫出了火燒云顏色的變化,其中“紅彤彤”“金燦燦”“半紫半黃”等詞語把火燒云的美描繪得栩栩如生。教學時,第一步,學生自由讀課文,暢談這段話在自己腦海里留下了怎樣的畫面,初步感受語言蘊含著的畫面美;第二步,說說是從哪些文字中感受到這些美麗的畫面的,體會這些描寫火燒云色彩的詞語對表現火燒云的多姿多彩的重要作用,并在欣賞多媒體畫面和有感情朗讀中,進一步感悟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第三步,給這些表示顏色的詞語歸類,在引導發(fā)現這些詞語的表達特點的基礎上,再寫幾個這幾種結構的詞語;第四步,把自己寫的詞語代入課文中讀一讀,再討論為什么同樣是表達顏色且結構相同的疊詞表達效果卻不一樣。經過一番交流討論,學生就會漸漸明白,原來,語言運用是不能脫離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的。有了這樣“切膚之痛”般的語言體驗,學生的語言圖式更加豐富,語言表達能力無疑又得到了新的提高。
2.典范語言要模仿。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獨具特色又豐富多彩的語言材料,對這些規(guī)范語言的模仿運用,有助于學生豐富積累,進一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比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第五自然段,大量出現了“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這樣的句式。在理解其意思、發(fā)現其表達特點、體會其妙處后,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說說作者還會和山中的哪些朋友打招呼?用上這個句式說一說。之后,再進行角色扮演,一個當作者,一個當山中的景或物,互相問候、打招呼。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主動自覺地用上了剛學的句式,又促進了課文內容的深化理解,還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3.典型寫法要遷移。學習、掌握一些典型的、基本的文章寫作方法,是語文教學的分內之事。但是,現行教材單元選文在讀和寫的聯系上不夠緊密,甚至嚴重脫節(jié),像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習作要求是學寫演講稿,可單元中的四篇課文沒有一篇是演講稿。沒有相關知識的鋪墊,缺少相關寫法的積累,教師指導得累,學生寫起來難,訓練目標自然難以達成。因此,在教材編撰尚未改變的現實背景下,充分利用課文中典范的、富有特色的文章寫法,并在讀寫結合中實現學以致用,無疑顯得更為重要。
4.閱讀策略要練習。幫助學生習得閱讀的策略和技巧,提升閱讀能力,是國際母語教育的趨勢,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任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諸如“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等關于讀法的目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認真落實這些要求。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石榴》一文第二、三兩個自然段寫了石榴從抽枝到長葉到開花到結果的完整過程。一位教師教學時,以教給學生閱讀策略為核心教學內容,先讓學生分別找出描寫石榴春、夏、秋生長的語句,再重點以“春天來了,石榴樹抽出了新的枝條,長出了嫩綠的葉子”一句為例,讓學生說說春天石榴怎么樣,引導學生用兩個字概括,于是,學生說是“抽枝”“長葉”,教師加以板書。接著,要求學生自讀寫夏天、秋天的語句,學著用兩個字說說石榴怎么樣,學生很快用“開花”“結果”來概括。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把四個詞語連起來,把石榴的生長過程完整地說一說。很顯然,這是教師有意安排的捕捉關鍵信息、培養(yǎng)概括能力的訓練,而且設計了“示例—模仿—自主”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有助于學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縣東湖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