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麗琴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的生成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我們應根據課堂發展的態勢來了解學情,因勢利導,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現實中,計劃趕不上變化,在小學的數學課堂上如何進行有效生成呢?
一、巧用錯誤
在學生學習數學的整個過程中,肯定會出現一些錯誤。教師若能讓錯誤成為一種教學資源,賦予它特有的價值,“錯誤”就有可能成為一道別致的風景線。
例如,筆者執教人教版四下“認識三角形”一課,出示問題:有一個等腰三角形,其中的兩條邊分別為3厘米和7厘米,那么這個等腰三角形的周長是多少?
教師要變換“花樣”與學生一起學數學,可以裝無辜、扮神秘……本案例中,筆者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挑戰學生的思維極限,讓他們進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思考境界,竭力挖掘問題中的點點滴滴,收獲“一發不可收拾”的精彩效果。
課堂教學充滿了未知與挑戰,教師應做到心中有案,教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教學中,努力把握促使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亮點和切入點,及時跟進,對各種資源加以匯集、整理,形成更為綜合、完善的新認識,把學生的課堂學習引領到善于發現問題、樂于探索問題、勤于解決問題的高度上,真正做到有效生成、點擊亮點,讓課堂與精彩有約。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縣龍山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