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金材
當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教師不應急于給學生指出錯誤。當然,不及時糾錯,并不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錯誤視而不見、聽之任之,而是要對學生的錯誤在適當的時間進行適當的提醒與糾錯。教師應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采取不同的形式去發現、糾正錯誤。在學生自我糾錯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進行引導,不急于給學生做示范、講解等,要把學生的思維導入自己預設的軌道上來。同時,可以有意地制造些“矛盾”,開展正、反兩方面的討論,這樣既加深學生對正確認知的理解,又能使學生有效地認識到錯誤所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與“不教”,“講”與“不講”,“幫”與“不幫”都應當有一個“度”。
在二年級“乘法”相關知識教授結束后,筆者出了兩個問題讓學生解決:A.有兩個花瓶,每瓶插8朵,一共插了多少朵?B.有兩個花瓶,一瓶插了8朵,另一瓶插了7朵,一共插了多少朵?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結果顯示學生第2題錯誤率頗高,最突出的有四個錯誤算式:①8×7=56(朵);②2×8=16(朵);③2×7=14(朵);④2+7+8=17(朵)。顯然學生是受了解決乘法問題的思維定勢,沒有真正理解加法與乘法的聯系和區別,胡亂湊數列式,這種錯誤在筆者的預設之中。筆者馬上組織學生進行學具操作,討論交流,重新分析題意,找到出錯原因,還達成了共識:以后做題要多讀多想,不可胡亂湊數列式。原本到此可以說比較完美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筆者覺得這是訓練學生思維的又一個良機。于是筆者指著黑板上的四個錯誤的算式,繼續引導學生:“這四個算式只要巧妙地改動一下,就能成為正確的列式,誰能辦到?”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起,小組間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不多時,結果就出來了:①式只要把乘號改為加號就行了;②式只要去掉“2”就對了。對于②式和③式,學生表示:題目中沒有兩個8也沒有兩個7不能改了。筆者啟發到:“那能不能變出兩個7或兩個8呢?”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學生想到可以看成兩個8朵再去掉1朵或看成兩個7朵再加上1朵,于是列出了2×7+1=15(朵)和2×8-1=15(朵)。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后龍中心小學?搖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