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飛(河北省唐縣第一中學,河北 保定 072350)
淺談如何提高高中學生物理綜合學習能力
張云飛
(河北省唐縣第一中學,河北 保定072350)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問題愈加重要。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需要的那些個性心理特征、是探索運用知識的本領、是決定人的活動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學生能是否學好高中物理的必要基礎,同時是學生順利完成從初中簡要數理分析到高中復雜抽象過程的保證,本文就學生綜合思考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自主學習能力及實驗與分析這四個方面作出了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高中學生;物理;綜合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098-01
教學的核心,歸根到底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質,也就是提高思維素質,所以做為教師,結合高中生心理特點,要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一)做好解題思路的訓練和培養。解答物理問題時,從已知條件出發,明確要求問題,運用所學過知識把題歸類,按照類別運用規律,把題順利解出來,但大多數學生不善于抓規律,造成解題中出現思維障礙,針對學生在講解習題時著重培養學生分析題意,分類別,找規律來解,長時間訓練,使學生形成思維模式,以此來訓練和培養思維能力。
(二)積極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發散思維就是一個背景材料中,盡可能地開拓各種思維渠道,以便從不同思維路徑達到同一目的,目前較多學生關心的是尋找一個正確答案的復合思維,為了適應“知識爆炸”時代需要,提倡一問多思、一題多變,多探索,引導學生發展發散思維,使他們靈活運用,靈活的接受知識,加強知識聯系提高思維能力。
(三)培養學生從事物的反面提出問題。逆向思維,即是突破思維定勢,從對立的、顛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綜觀物理學的發展歷史,許多科學家的逆向思維在科學探索中提出的問題,都有偉大的發現。如物理學家法拉第從電產生磁的現象中得到啟發,他從反方向思考并提出問題:磁能不能產生電呢?經過十年的艱辛努力,反復實驗,終于發現了電磁感應原理。由于逆向思維改變了人們探索和認識事物的常規思維定勢,因而比較容易引發超常的思維和效應,從而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努力培養學生這種“反過來想一想”的能力。
這方面主要是運用物理知識通過口頭或文字說明簡要物體現象,會應用物理公式書面知識弄清實際問題,運用已學過的知識知識提出解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一)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勤于思考。我們知道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是人類在生產、生活、社會實踐中獲得了經驗總結。所以,學習物理要聯系實際,把知識學活用活真正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各種各樣問題,如日、月的東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轉化,電流使燈泡發光,電流使電阻絲受熱等問題。比如,家里買來電器,標牌上標有“220V 150W”卻不知該用何種電源,這就是理論與實際的嚴重脫節,所以引導學生平時善于觀察物理現象并多問幾個“為什么、是什么”自覺利用所學物理知識去分析思考,得出問題答案,從而提高這方面能力。
(二)引導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問題。把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問題是解題關鍵。實際問題的特點是用生活的語言來表述的,而不是用物理名詞術語直接給出的,所以要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問題,用物理名詞術語顯示出它的物理真面目,再找出與之對應的物理概念、規律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夏天,冰棍周圍冒“白氣”,水缸“出漢”衛生球消失等生活語言。首先要轉化為物理術語與物理概念、名詞等聯系起來,經常進行這方面的訓練,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大大提高。
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是今后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訓練項目之一,沒有較高的能力培養出來的也是不全面的人才,只是理論上的“偉人”實際上的“矮子”。培養學生從實驗現象中提出問題 在分組實驗或者演示實驗中,不管是“驗證”實驗還是“探索”實驗,都有許多現象可以讓學生從中提出問題,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實驗現象,里面很可能蘊藏著深遠的物理內涵,我們要引導學生從這里面提出創造性的問題。
在科學史上有許多從實驗現象中提出問題,然后得出重大發現的例子。當我們做一個前人做的實驗時,如果得到與前人不太一樣的結果,這時候不能一味的懊惱覺得自己做錯了然后重新實驗,這樣很容易令我們和一些有價值的發現擦身而過;而應該大膽懷疑是否有前人做錯了,努力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例如,學生在做《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時,學生測出的重力加速度五花八門。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產生這些誤差的原因,提出很多的問題,比如:空氣阻力是否對測量結果產生影響?擺線長度、擺球的質量和體積對測量結果產生怎樣的影響?計時的工具對測量結果產生怎樣的影響?擺角的大小對測量結果如何影響?等等。這樣,既培養了他們創造性思維,又鍛煉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設計的問題一個接一個,一問套一問,相互串聯。這樣緊緊地抓住學生的心,促使他們立即進入思維狀態。 在學生觀察演示實驗時,應積極引導引導在實驗中觀察的“奇”和“細”的現象,并對這些現象提出問題。如果學生對實驗非常熟悉,他就能在實驗中分辨哪些現象是“奇”,哪些現象是“不奇”,到達了這種程度就有可能捕捉到“奇”與“細”,因而提出問題更具有指向性,就更容易提出有質量的問題。例如:簡單的電現象的實驗,用塑料尺摩擦后吸引小紙屑,同學們小學自然課上做過,很熟練,卻很少有學生思考有什么問題,一旦要他們仔細觀察,并口述觀察到的現象時,發現摩擦過的塑料尺先吸引紙屑后又推開紙屑,創造出“為什么吸引”“為什么排斥”兩個問題情境,為使全體學生關注,用多媒體顯示摩擦過的玻璃吸引兩個懸掛緊靠的小球,后有排斥兩小球,且兩小球也分開了,減慢速度反復顯示問題情境,不斷刺激學生,不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開發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劉菊芬.改善數學提問方法 提高學生解題能力[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3年12
[2]孔小明.引導學生進行解題后反思 提高解題能力[J]. 數學教學通訊2006年06期期
[3]梁建榮.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J]. 新課程(教育學術) 201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