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江(山東省郯城縣楊集中心小學,山東 郯城 276121)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楊興江
(山東省郯城縣楊集中心小學,山東 郯城276121)
摘要:語文教學要重視詞語的教學,使學生不僅能夠依據文本理解詞語的意義,而且能夠依據例子發現詞語的正確用法,豐富自己的詞匯;要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范文語言,達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注重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關鍵詞:語文教學;范文;語言文字;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114-01
新課改的實施,多媒體進入課堂,使語文課堂一改傳統教學的死板和單調,活躍了氣氛,使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但也不免有人走入誤區。有的老師為了貪求課堂的“精彩”,為了刻意體現學科整合,只要學的內容能與思品、社會、美術、音樂等其他學科想關聯,就毫無選擇地將其內容搬進語文課堂,使語文課堂成了大雜燴:一位教師上一年級下冊《畫家鄉》,還沒有接觸課文,就讓學生動手畫自己的家鄉;一位教師教二年級上冊《回聲》,整節課給學生做回聲實驗,講回聲原理;二年級上冊《活化石》從化石的概念講到環境的保護……語文課堂是“豐富”了,學科間似乎實現了融合,可語文的東西沒了,語文味道沒來,這樣的語文灌輸意義何在?還有的老師為了追求教學手段的“創新”,將聲、光、電統統搬進課堂,使課堂成了眩日震耳的“聲像視聽室”,一節課下來,學生全部的時間都付諸應接不暇的聽與看,根本沒有精力去感受文章中的字、詞的精確使用,句子、段落的獨特表達。如此廣用媒體“滿堂灌”的課堂,學生收獲的到底是什么?《新課標》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是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那么,怎樣在課堂中達到“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一要求呢?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新課標》中提出語文課程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其中第一學段閱讀要求背誦優秀詩文50篇。古詩詞積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學二年級古詩《贈劉景文》和《山行》這兩首古詩時,為達成“熟讀成誦”這一目標,我特意安排了一個教學環節:以課本上的這兩首古詩為起點,以故事為引線,把學生的興趣引向我國博大精深的古詩詞文化當中,讓學生在背誦中不斷地去探索,去學習,最終形成一種習慣,一種愛好,一種情趣。以下是我的課堂教學片斷:
“同學們,這兩首詩為我們描繪出兩幅秋景圖,寫得真美。你們知道嗎?古人們大多是用詩來表達他們對美景的贊美之情。關于古人寫詩,還有很多故事呢?我給大家講兩個好不好?”“好一一”于是,我盡量用兒童語言給學生們講了兩個關于古詩的佳話,一是《騎驢推敲》,一是《王安石煉字》。學生們雖然聽得一知半解,但卻個個興趣盎然,都嚷著、喊著再講一個。我把話題一轉,“老師還有好多關于古人寫詩的故事呢,以后,慢慢給大家講。現在我有個想法,先和大家說說。”“快說啊,老師。”“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就是說,你要讀熟了很多詩,要是看到很美的景色,你就是不會寫詩,也能通過背誦別人寫的詩把那景色捕繪出來了。咱們試一試吧?”“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去田野里玩,龍龍呀,就看到樹上橘子綠綠的,橙子黃黃的,掛在枝頭,高興地說:‘真美啊,這個時節出來玩真是好時候,我要做首詩。嗯……嗯……’他嗯了半天也做不出來,誰來幫他?”“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孩子們高聲的齊聲背誦。我立刻贊揚:“孩子們,你們太棒了!看,你們不會寫詩也會吟詩了吧。從剛才我們講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古人為了寫詩,費盡了心思,寫出的詩句才流傳千古的。我們一是為了不會寫詩也會吟,二是為了古人寫詩那么不容易,我們多背些詩好不好?”“好一一”“那我們就約定好了,咱們一起每周背兩首自己喜歡的古詩,到時候啊互相檢查。”“好!”同學們信心百倍地喊。
語文教學要重視詞語的教學,使學生不僅能夠依據文本理解詞語的意義,而且能夠依據例子發現詞語的正確用法,豐富自己的詞匯。根據詞與詞之間的關系理解句子的意思,熟悉和掌握各類常用句式和修辭手法。要注意文章怎樣前后照應,怎樣開頭結尾。如在學習《草原》一文時,體會作者是怎么表達出蒙漢情深這一情感,我就引導學生抓住“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中的“飛”字來體會。這段中連續運用幾個“飛”字:“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歡呼著,飛馳著”、“車跟著馬飛過小丘”。抓住“飛”字,通過前后聯系、對比,引導發現:開始“我們”的車是“走”的,現在是“飛”了,由此體會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我們急切的心情,進一步體會到蒙漢民族的情誼。透過三個“飛”字,學生就能觸摸到文章的情脈,引領學生結合文章的意脈和作者的情脈,通過著力理解感悟“飛”字多次重復使用,從而領悟作者巧妙運用動詞傳情達意的方法和奧妙,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是我們學習的規律。對于咱們的孩子來說先學會運用范文的語言,是最符合學情的。如我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一課中,在學習了“無邊無際”一詞后,出示沙漠、草原等的面面,讓學生用“-----無邊無際的,大得很哪!”的句式說一說,在語言拓展和有效的朗讀訓練后,學生水到渠成地讀好了小鳥口中天的“大”。再如,跳出井口后的青蛙看到了什么?會說些什么?讓學生用“青蛙聽了小鳥的話,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一下子驚呆了,看見-----,于是對小鳥說---- 。”的句式說一說。這樣的說話訓練鞏固了課文中所學的知識,更是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總之,教語文,既不是那么簡單,也不是那么玄乎;教語文,就是讓學生在“平淡”中自然學習,使真情自然流露,達到愛讀愛寫、會讀會寫;就是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叢林中得到知識的滋養、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啟迪和精神的拔節。正所謂“絢爛之極歸平淡,鉛華落盡見真淳。”
參考文獻:[1]謝雄龍.語文課堂∶謹防新的“滿堂灌”.小學語文教學[J]. 2011-04-04 [2]何蓮芳.新疆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新疆教育學院學報[N].201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