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沫
摘要:藝術歌曲需要歌唱者憑借自身的音樂修養和扎實的基本功,準確詮釋歌曲的內涵。本文從聲音音色的角度出發,探討在藝術歌曲的聲樂教學中,如何控制聲音音色及其重要性。
關鍵詞:藝術歌曲 聲樂教學 音色 適度
藝術歌曲的學習是聲樂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聲樂學習者通常最先接觸藝術歌曲,而后慢慢接觸難度較大的歌劇詠嘆調,可是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藝術歌曲卻是很多歌唱者感覺最難把握的。歌劇詠嘆調因其戲劇性往往篇幅較長,音程跨度大,情緒對比強烈,對演唱者的歌唱技巧有著較高的要求。而在藝術歌曲的演唱中,沒有像詠嘆調中需要運用到的高超的歌唱技巧,歌曲情感的表達較為單一,缺乏戲劇性,而相對藝術性較強。藝術歌曲因為沒有復雜的演唱技巧,更需要歌唱者憑借自身的音樂修養和扎實的基本功,準確詮釋歌曲的內涵。在演唱歌劇詠嘆調時,演唱者可以隨著情緒的起伏、節奏的變化、音量的對比等來完成藝術處理,而相對藝術歌曲來說,當這一切都不太能做出對比的時候,我們則需要在聲音音色上來進一步豐富歌唱者的音樂表現力。對于歌唱者而言,音色是在完成作品時用心、用腦去盡力完善的東西。之所這樣說,是因為好的演唱講究的不單單是唱出來,更重要的是在唱出來的基礎上有著充分并出色的藝術表現力。那么這種藝術表現力靠的就是演唱者對聲音音色的控制。
每個人都有著上天賦予的獨特音色,而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我們將對聲音音色的掌控稱為歌唱技巧。因此,這種抽象的藝術,在國內外都存在一定的研究與探討,也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研究探討,才讓成千上萬的音樂演唱者對于音色的掌控這一歌唱技巧有了許多理論層面與心理上的成長。在演唱的基礎上,增加音色的藝術表現力,就要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以及科學的歌唱技巧。我們在完成一個作品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對作品的背景、作者等有關的內容進行深刻的了解,在醞釀應該以一種怎樣的情緒來演唱這首作品的時候,接下來就是對作品的分析,一首作品一定有不同的段落,不同的歌詞,那么我們在演唱的過程中就需要對其進行分段,基于每個段落,每個部分,每句歌詞的不同,來區分不同地方應采用的不同的演唱方式和音色表達技巧,以此來提高演唱者對作品的藝術表現力。這種提升,是通過演唱者根據作品的意境通過對音色的掌控與變化歌唱技巧來完成的。
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經??吹嚼蠋煆娬{技巧,呼吸的技巧、聲音位置的技巧等等,藝術歌曲最重要的就是藝術性,如果教師一再以技術性去試圖做到藝術性,是永遠都達不到理想的狀態的。如果一首歌曲都用一種聲音唱下來,盡管歌唱者的技巧高超、情緒到位,似乎都不可能帶給聽眾美的感受,無法讓聽眾產生共鳴。我們這里說的音色的變化與音量的變化是不同的,音量可大可小,但音色是一樣的,我們需要的是用不同的音色來表達不同的樂句和情感。音色可以明亮可以暗淡,在這種細微的變化中,我們可以找到和歌曲最為符合的音色來詮釋音樂。
以著名歌唱家巴托莉來說,她的聲音音色非常豐富,有著鮮明的對比。以她演唱的《請讓她高高興興》為例,這首歌曲旋律優美,在歌曲的開始部分,她加入了氣聲,讓她的聲音音色聽起來更加柔和,也正符合歌曲的情緒表達。第一句的歌詞唱道“讓這顆心靈快樂吧,我那美人的心靈”,歌詞中充滿了憐惜的情感,鋼琴伴奏也是采用非常安靜的分解和弦,在這樣的音樂背景下,巴托莉的演唱是采用的是極輕柔的音色,像是愛人的撫摸,溫暖而柔美。而在歌曲的后半部分,在演唱處理上,巴托莉不僅通過速度、音量的對比,并且在音色上與前面產生了明顯的變化,如果說前段我們聽到的聲音音色有“虛”的成分,那么在這段中我們會明顯感覺到她的聲音變得更“實”。沒有了前面氣聲,聲音音色變得更加明亮、鏗鏘有力,這樣的處理使得音樂的情緒與前段產生鮮明對比,形成了全曲的一個高潮,也讓聽眾的情緒被演唱者的聲音所感染。在此之后的結束句,巴托莉再次加入氣聲,讓聲音音色暗淡、柔和起來,與歌曲的開始部分相呼應,整首歌曲處理得頗為細膩,產生了極佳的藝術效果。具體到每一句的聲音音色上來說,在演唱每一個樂句時,針對不同的音高和歌詞的情緒表達,巴托莉同樣也采用了不同音色的細微變化來產生出一種很好的藝術效果。
又如聲樂學習者最為熟悉的藝術歌曲《我親愛的》,這首歌曲因其篇幅短小、音域跨度小,沒有大的音程跳進,情感較為簡單易于把握,而成為聲樂學習者的必唱曲目。我們聆聽巴托莉演唱的這個版本,可以看到她在演唱這首歌曲時同樣加入了很多氣聲的部分,聲音音色變化非常豐富。這首歌曲分為ABA三段,A段只有四句,旋律沒有太大起伏,通常學生在演唱的時候往往顯得過于平淡。在進入B段后,音樂變得略微激動,歌曲情緒發生了變化,在這樣的一個對比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演唱A段時在音色處理上略為柔和暗淡,展現出憂郁的情感,而在進入B段時,前面可以延續A段的聲音音色,然后慢慢調整聲帶的緊張度,在到達全區的最高音時,要求學生聲帶閉合要緊,音色明亮、有力,來配合鋼琴伴奏復雜的織體和激動的音樂情緒而達到全曲的高潮部分,在最后的反復段中,音樂有略微激動的部分也有最后結束語安靜、舒緩的部分,我們可以在不同的音色切換中更好的表達音樂的情感。
情感是藝術的生命,情感的表達需要音色的合理運用。音色本身有著豐富的情感和多種變化。歌唱藝術也一樣,情感不盡相同的作品則要以多元化的音色去實現。聲音色彩除了受發聲器官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外,還受歌唱者不同歌唱方法和審美技術因素的影響。很多學生在演唱藝術歌曲時往往感覺唱的不動人,缺乏藝術性。仔細研究,我們便會發現,學生是用同一種聲音,同一種音色在演繹歌曲。如此一來,學生只能靠聲音音量的大小來進行一些藝術處理,這樣的演唱自然不能夠打動人心。在演唱一首完整的歌曲時,我們可以通過要求學生變換音色來達到較好的藝術效果。這種聲音音色的變化,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聲帶的緊張度來完成,加入氣聲,讓聲帶的閉合沒有那么強,音色自然變得柔和;反之則能帶來明亮、有力的音色。學生在演唱藝術歌曲時往往感覺到表達不出情感,那么這樣通過調節聲帶的緊張感來改變音色,不失為一個增強音樂表現力的好方法。在平時的課堂訓練中,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度的加入這種音色變化的訓練。一方面讓學生的聲帶不過度疲勞,一方面讓學生對自己的聲音有進一步的認識。在歌曲的演唱中通過調節音色的變化,一方面使得學生在演唱時不用一直卯著勁,讓聲帶的運用適度;另一方面,這樣張弛有度的聲音從聽覺上也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在藝術歌曲的教學中,在學生解決了基本的演唱技巧的前提下,首先要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歌曲的藝術風格,充分了解了作品的背景,才能準確把握演唱這部作品需要我們運用什么樣的聲音音色來表現。也就是說針對不同類型的作品要選擇不同的音色來演繹。表達優美、傷感情緒的作品,我們適合采用柔美的音色;表達歡快、激烈情感的作品,我們適合采用明亮、有力的音色。在明確了運用何種音色的前提下,我們再來仔細研究作品每一句的演唱需要什么樣的音色的變化,如何產生對比,這個過程對學生演唱的要求是比較細膩的。同時,在對學生提出運用不同音色的要求下,對于學生的演唱技巧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這樣一個看似是輕技巧的學習過程,不僅讓學生在技巧上獲得更大程度的提高,更是很好的提高了學生的藝術修養。
對于聲樂作品的藝術處理方式多種多樣,我們不但可以通過節奏變換、音量大小、發聲技巧等來呈現,同樣,對于音色的調節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在教學中經常忽視的一個環節。聲樂是人聲的藝術,每個人的聲音都具備其獨特性,在這樣一門特殊的藝術中,我們更應當回歸到聲音本身,通過對于人聲音色的調節,來達到技術的平衡,獲得更佳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