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學科綜合與分化的程度愈來愈高,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學科滲透式教學是符合這種趨勢的科學理念。在高校音樂專業和聲課程內容與教學中也亟需突破學科本位壁壘,堅持多元的教學目的與課程內容,實踐學科滲透式教學,以提高和聲課程與教學的“人文性”,讓和聲課程與教學更加趨近于素質教育。
關鍵詞:滲透式教學 多元 課程內容 教學
一、高校音樂專業和聲課程“滲透式教學”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學科分化與綜合的趨勢逐漸加強,學校教育體系中教育研究也新生起“學科滲透式”教學,即將某個學科教育內容滲透到其它學科之中,通過各門學科的相互滲透于融合,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體驗,達到更優的教學效果。和聲課程,是我國高等院校音樂專業學生的普修課程,是一名音樂專業類學生打開音樂文化殿堂的金鑰匙。和聲課程,作為高校音樂專業的重要的理論課程,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亟需突破原來的學科本位壁壘,順應時代的發展,倡導“學科滲透式教學”。
高等院校音樂專業和聲課程實現滲透式教學,實質上要經過和聲課程教學目的的多元化、課程內容的多元化、教學實踐的多元化三個階段。和聲課程教學目的多元化需以“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相融合的教學目的;和聲課程教學內容的多元化,需要課程內容外延的擴展,需要充實更多地彰顯人文精神的內容;和聲課程教學實踐的多元化需要探索全方位的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實踐一種人文的、綜合的、師生互生互動的高校音樂專業和聲課程教學改革理念。
二、高校音樂專業和聲課程教學目的的多元化
在我國現階段高等院校中,傳統的和聲課程通常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西方傳統大小調體系和聲理論的基本音樂語言邏輯以及四部和聲寫作的技巧,認識到多聲部音樂中主調音樂創作的和聲語言,能分析出中外優秀音樂作品中的各種和聲現象。可見,傳統的和聲教學是一種以和聲知識技能為重的教學,現實教學中很少有教師把非音樂知識與技能作為高校音樂專業和聲課程的教學目的,而寫入教學計劃的。學生和聲課程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傳統的評價一堂和聲課的唯一尺度。在這樣一種單一的教學目的下,學生的體驗、想象、思維等被牢牢地束縛在樂理知識的識記與掌握的枷鎖之下,學生與教師之間難以展開全方位的互動,學生與各種音樂文化難以形成立體的聯系。
三、高校音樂專業和聲課程內容的多元化
(一)需其它相關學科專業內容滲透于和聲課程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音樂和聲課程內容,多關于和弦、調式調性。這些內容大多是向學生闡述關于音樂基本道理,而且僅關乎音樂本身。這樣的和聲課程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導致整個和聲課堂上教師只傳播音樂知識與技能,不僅揚善缺位、尚美也缺位,難以發展學生的人性,不能實現較高層次的教育目的。高等院校音樂專業和聲課程內容中應更多地體現“人文精神”的內容,彰顯和聲課程的“人文性”。
高校音樂專業和聲內容需更加多元化,需涵蓋吸收更多的關于美學、倫理學、心理學、民族民俗學等內容,以此來彰顯和聲教學的“人文性”。因為音樂藝術本身就是一個映射人類情感的藝術,一切忽視人類深層次的心理情感的音樂教育,都是違背常理的。和聲課程作為音樂專業下面的一門必修課程亦不例外,忽視人的心理情感體驗、漠視民族文化,而談音樂教育就是失去了教育的“魂”。和聲課程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可以為學生體驗提供全方位的通道,為豐富學生情感體驗提供更多的刺激情境,以此來充實和聲課程教學內容。更多地關注人類民族文化,關注人類心理情感的內容被吸收在高校音樂專業和聲課程教學中,和聲課程教學內容的外延由此擴大,教學也更顯“人性化”,教學過程也將更講趨近于素質教育。
(二)需音樂專業的其它課程滲透于和聲課程
音樂專業下面所設的視唱練耳、作曲分析、聲樂鋼琴等理論課程或其他技能課程也需結合和聲課程的教學。這是高校音樂專業框架之內的學科課程滲透,它能夠很快地提高學習效率。首先,和聲與視唱練耳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和聲以理論為主,詮釋音樂中的各類概念、而視唱練耳則以音響為主,詮釋音樂中的各個概念。在這兩門課程相互滲透于融合的理念與實踐的探索上,不少音樂教育工作者已經做出一定的貢獻。和聲的理論性和指導性強,對提高學生的視唱練耳學習有著直接的指導作用,而視唱練耳的相關指導方法也可彌補和聲教學的空洞與抽象,從而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音樂鑒賞、和聲曲式、民族民間音樂等理論課程無不涉及到和聲課程,讓這些課程的內容與方式融入到和聲課程的課堂中,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音樂刺激或情境體驗,提高學生音樂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四、高校和聲教學的多元化
在“學科滲透式”教學的科學引領下,和聲課堂教學將會呈現出體驗性、探索性、師生互生互動性等特點。高校音樂專業和聲課程教學實踐的多元化,是在和聲課程教學目的與教學內容多元化的基礎上,在實踐領域實現教學形式或教學方法的多元化。
(一)和聲課程教學更加注重體驗性
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任何一個國家的音樂藝術,都是這個國家人民豐富的情感的寫照。情感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表現功能,是音樂藝術的靈魂。情感在于體驗,剝離了情感體驗的音樂教學是空洞的,失去了音樂教育最基本的魅力。傳統的和聲教學只關注基本的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和聲課程教學目的與內容多元化的引領下,學生學習和聲的內容大幅度擴張,學習和聲的材料得到了質的提高。學生可以通過豐富的刺激,感受體驗音樂藝術中的“靈魂”。
和聲課程體驗式教學更加關注學生隱性知識的獲得與累積。在人的所有知識結構中,包括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前者以概念、命題、原理來表征,后者以情感、態度、價值觀來表征,前者通過理性的方法可以獲取,而后者的獲取要復雜得多。傳統的基本和聲教學就是關注學生的顯性知識的獲得,而新的體驗式的和聲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和聲教學中,情感態度與知識技能一樣是教師應該追求的教學目的,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形成寬容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樹立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多元化的教學目的與內容的和聲課程,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情景刺激,提供感受與體驗的通道。學生在豐富的刺激中體驗、感受生命價值的真諦。和聲教學更加關注學生體驗性,將會讓整個課程與教學趨近于“人性”的發展。
(二)和聲課程教學更加注重探索性
和聲教學價值目標多元化中涵蓋了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目的。傳統的和聲教學形式以教授為主。和聲課程與教學的多元化要求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質疑、調查、研究,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學習、主動學習、探索學習。在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習結果不是唯一的評價教學質量的指標,而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探索、質疑、發現等等才是值得教師肯定與鼓勵的表征。和聲課程更加注重學生探究性將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質疑精神、創新精神,引導整個教學更加符合素質教育。
(三)和聲課堂教學控制方式的開放性
在“學科滲透式”教學理念的指引下,和聲課堂教學控制方式將更加開放。傳統的和聲教學以知識與技能的傳遞為首任,課堂教學控制方式呈“封閉性”、“結構化”的特點。這種課堂教學控制方式是以教師為主,幾乎沒有師生互動的產生。由于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和探索知識的過程,這樣的和聲課堂,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首先,教師的個人知識與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的知識比例將增加;其次,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心理活動將會增加,最后、和聲課堂上一些延伸的問題將會出現。如此一來,對教師、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控制方式都是一種挑戰。傳統的結構性、封閉性的課堂將會被突破,師生的相互交流將會更加頻繁,課堂氣氛將會更加活躍。
總之,在“學科滲透式”教學理念下,和聲課程須實現教學目的多元化,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教學形式的多元化,實踐一種“科學教育目的”與“人文教育目的”并舉的教育價值觀,引領高校音樂專業和聲課程教學更加趨近于素質教育。
基金項目:
本文項目名稱:普通高校音樂專業音樂理論課程“學科滲透式”教學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5JG34,項目參與人:陳鷗,張弛,謝秋菊,郭三剛。項目主持人:謝黎華。
參考文獻:
[1]童忠良.基本樂理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吳躍躍.新版音樂教學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3]李新旺.教育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