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龍
【摘 要】隨著智能手機在當代社會中的普及,我國大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已成為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普遍現象,也成為高校教育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對此,旨在探討高校輔導員該如何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發力,協同學校其他部門來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手機。
【關鍵詞】大學生;課堂;手機;輔導員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身上肩負著振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是祖國千年文明的傳承者和接班人,大學生能否健康成長關乎祖國的前途和命運。近些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學課堂已然成為“手機上網綜合癥”的重災區[1]。各地高校紛紛出臺措施,如利用廣播和傳單進行宣傳教育、開設“無手機”課堂、屏蔽手機信號等,但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使學生們更注重如何躲避學校的查剿、心思更加不在學習上。對此,僅僅依靠學校規定、主題班會和任課老師課堂管理是不夠的,高校輔導員必須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陣地來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
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結合高校學生現狀,從輔導員的角度探討如何去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并形成一種長期的、有效地、規范化的工作機制。
1 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現象的原因
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多樣的,總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1 大學生自身因素
1)缺乏學習動力。考上大學后,沒有了升學壓力、父母看管,加之奮斗目標的缺失,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倦怠情緒。這部分學生缺乏積極進取的斗志和學習的動力,在課堂學習當中便表現為對學習不感興趣、注意力分散,各種課堂問題行為也就因此產生。
2)自我約束能力差。部分大學生在學習時對所學專業的課程不感興趣,或者認為這些課程對今后的發展沒有用處,從心理上排斥這些課程。而目前的大學生普遍缺乏自我約束能力,智能手機“擾亂”課堂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1.2 學校因素
1)部分教師教學能力不高。有些老師的教學方式過于死板,整堂課都采用“滿堂灌”式的教學。這種方式容易令學生感到乏味無趣,進而產生排斥心理,將本該用來聽課的精力用到別處。
2)課堂教育管理不嚴。大學課堂的管理較為寬松,主要依靠教務處、任課老師和輔導員抽查的方式點名,對于曠課行為會有相應懲罰,而對于課堂不認真聽講的學生卻缺乏管理處罰的辦法,致使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現象難以遏制。
3)高校考核學生學業的方式仍然以考試為主。期末考試成績仍然是高校考核學生學業水平的核心方式,間接影響了學生價值觀念的取向。很多學生認為考試前突擊一下照樣能過關甚至拿高分,對于平時的課堂學習也就自然不夠重視。
1.3 家庭和社會因素
1)家庭教養方式有欠妥當。不管現在的大學生是否獨生子女,很多家長都對這些家中的“寶貝”嬌慣溺愛、縱容放任,而這種方式很容易讓大學生產生自我中心的行為模式[1],在課堂上我行我素、無視課堂紀律。
2)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大學門檻降低,隨之出現的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畢業生質量不如以往。加之高校生數量巨大,使得社會對于大學生的認同感降低,大學生也越來越背離自身的價值感。隨著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感不斷下降,課堂的不良風氣也愈演愈烈[3]。
3)對于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管理規范滯后。2008年至今,智能手機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普及和發展[4],在大學生這個群體中尤其如此。國內各高校一般都是采取“現管、嚴管”的傳統方式去處理,但事實是這種方式已經嚴重滯后于科技社會的發展,往往會顯得疲軟。
2 高校學生上課玩手機問題的現狀
2.1 高校有多少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
一份調查問卷報告[5]顯示,有90%的學生曾經在課堂玩過手機,更有60%的學生每10分鐘便會看一次手機。在手機功能使用中,聊Q、微信、打電話占29%,刷朋友圈、微博占28%,玩游戲占9%,看電影、電視占16%,看小說占7%,學習占4%,看新聞占5%,其他占2%。通過以上兩組數據,不難看出高校大學生課堂玩手機現象具有普遍性、多樣性的特點,難以依靠傳統的辦法來管理。
2.2 高校學生上課玩手機的心理情況統計
一份調查問卷報告[6]顯示,41%的學生表示上課玩手機會對學習影響很大,48%認為上課玩手機對學習影響不大,9%認為沒有影響,2%認為完全沒影響。面對問題“是否害怕被任課老師抓到”時,27%的學生表示要隨時注意老師動向,34%表示完全沒必要擔心,31%表示沒想過此方面的問題,8%表示視任課老師而定。面對問題“什么樣的課程玩手機較多”時,31%的學生選擇專業課,32%選擇選修課,23%選擇公共課,14%選擇其他。面對問題“為什么上課玩手機”時,31%的學生選擇課程無聊,17%選擇聽不懂授課內容,35%選擇對課程沒有興趣,17%選擇單純喜歡玩手機。
2.3 高校對于學生上課玩手機現象采取的措施
高校在面對學生上課玩手機問題時,往往采取強制性措施,如武漢某大學采取現場收繳課后返還的方式,山東某大學采取課前集中上交手機的方式,江西某大學采取上課時間評比手機信號的方式。學校可以在宣傳和制度層面發力遏制上課玩手機這種不良風氣的蔓延,但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
3 高校輔導員如何去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
對于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現象,全國各高校學生管理部門一般會進行強制性管理,但這可能不適用。而事實也證明,一味使用強制性措施收效甚微,甚至會起到反作用,使課堂玩手機現象愈演愈烈。為此,必須從思想層面著手,通過不斷的、長期的引導教育,讓學生正確認識手機、文明使用手機。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線工作者,輔導員必須保持對新興事物的敏感性,并將已經對高校學風造成較惡劣影響的上課玩手機現象作為工作的一個重點和難點,不斷思考如何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本文結合實際工作經驗,通過總結、分析和思考,提出以下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的工作方法,并在實踐中檢驗效果:
3.1 加強宣傳教育,全面認識智能手機
手機從最初只有通話功能發展到現在的智能手機,其功能包含資源庫、工具箱、游戲機等,確實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方便我們學習工作。然而,它卻占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尤其對于生活相對較為安逸的大學生,稍不留神就會被手機“綁架”。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召開主題班會、發動學校“手機反綁”志愿者和組織“無手機課堂”等方式進行宣傳教育,引導學生既認識到智能手機帶給社會的正能量,又能意識到潛在的“手機成癮”危險性。
3.2 將“專項治理”和“長效機制”相結合
“專項治理”是指在目前學校上課玩手機現象較為嚴重的情況下,需要采取扣學分、代管手機、通報批評等的方式進行集中整治;“長效機制”是指通過不斷宣傳教育讓學生的自律性提高、學會自我管理,在整個學校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3.3 對于課堂上經常玩手機和偶爾玩手機的同學分別對待
課堂上偶爾玩手機的同學可能是因為任課老師授課方式、遇到自己非常感興趣的新聞事件、偶爾聽課狀態不佳等,這種原因我們可以從紀律層面進行疏導;對于課堂上經常去玩手機的同學則必須要建立特殊學生追蹤檔案,通過班委了解、課堂監控等方式,一經發現便及時教育批評,從思想層面不斷進行引導。
3.4 正視“智能手機成癮癥”,并請專業心理老師介入
2014年德國研究人員證實智能手機確實存在“致癮性”,最常見的表現是離開手機便沒有安全感或出現強烈不適應感。判斷手機依賴綜合癥的標準體現在三個方面[7]:一是,對手機的濫用,不該用的時候也頻繁使用;二是,手機過多地影響生活、工作和學習;三是,停機或手機不在身邊時,身體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反應,包括生理和心理反應。如果發現存在以上癥狀的學生,應在引導教育的同時求情專業的心理老師介入,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矯治。
3.5 將“文明使用手機”作為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的一個重點板塊
剛剛步入大學的學生往往對于學校的規章制度存有更多的敬畏之心,而此時將“文明使用手機”專題教育放在與安全教育、誠信教育等專題教育同樣的高度上,會讓學生從入學開始便養成正確使用手機的良好習慣。
大學生課堂玩手機現象已經成為阻礙學校良好學習風氣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學校必須予以重視。在治理該問題時,既要依靠學校制定明文規定加以規范,又要各學生管理部門通力合作,更要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切實發揮引導作用,才能使智能手機真正成為學生手中的一個工具而不是枷鎖。
【參考文獻】
[1]王威娜.大學生課堂“玩手機”現象的思考與管理[J].電子制作,2014(12).
[2]王敏,張健奎.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價值工程,2015(01).
[3]劉夢玲,汪若文.武漢高校手機“入侵”課堂的現狀、成因調查報告[J].科教導刊,2015(04).
[4]王彤.智能手機的發展及其對產業的影響[J],信息通信技術,2012(08).
[5]方家勝.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問題調查與引導路徑——以南京某高校為例[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4(03).
[6]徐翔.大學生上課使用手機情況調查——以河南省信陽市高校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6).
[7]韓登亮,齊志斐.大學生手機成癮癥的心理學探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5(12).
[責任編輯:鄧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