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靜
【摘 要】當下,轉基因食品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引發了廣泛的爭議。本文認為引起爭議的原因是轉基因食品給人的生命健康、環境帶來風險,跨國公司的壟斷、媒體過分渲染等。得出的啟示是應重視科普工作,引導公眾理性看待轉基因食品、提高科學家責任意識、大膽研發,謹慎推廣。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爭議析因;啟示
0 引言
轉基因食品(gene modified food,通常縮寫為(GMF)是指利用生物技術改良的動植物或微生物所制造或生產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1]轉基因食品因與人們生存質量息息相關引發了公眾極大地關切。圍繞“吃”還是“不吃”轉基因食品,形成了“挺轉派”與“發轉派”,兩方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本文簡要地對轉基因食品引發爭議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期待得出啟示。
1 轉基因食品爭議析因
1.1 轉基因食品給人的生命健康帶來風險
轉基因食品雖爭議不斷,但已以無可逆轉之勢推廣,這與轉基因生物具有一些優良特性有關,例如通過轉基因技術改造的農作物具有抗蟲、抗藥、高蛋白、出油率高等符合人們意愿的特性。然而也正因此人們產生了“蟲子不吃,人能吃嗎”的種種質疑。概括起來轉基因食品帶來的生命健康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轉基因食品可能含有過敏源。美國先鋒公司的科研人員把巴西堅果中的一種蛋白質基因轉入大豆中后測試發現對巴西堅果過敏的人同樣對這種大豆過敏。二是抗藥性。使用抗生素作為標記基因的食品,若進入人體后未被完全被消化分解,則存在基因水平轉移使人體產生抗藥性的可能性。不過隨著轉基因技術的發展,科研人員已找到較為安全的替代基因或用基因刪除技術刪除標記基因。三是產生未知物質。人們對于基因功能的認識只是冰山一角,基因間互作機能的復雜性往往為人們始料未及。外源基因的插入很可能使基因沉默或激活沉默基因,產生一些不利于人體的物質。四是其他非預期效應。如有致癌風險,法國科學家Séralini稱使用抗除草劑NK603轉基因玉米喂養大鼠,雌性大鼠比對照組大鼠更易發生大型乳腺腫瘤。“普茲泰事件”也引發了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激烈討論。此外,人們擔心轉基因食品的危害具有滯后效應,短期內食用看不出明顯危害,長期食用可能會顯現其危害性。
1.2 轉基因生物給環境帶來風險
轉基因生物不斷釋放到環境中引起了人們對生態安全的憂慮。人們擔心會發生基因逃逸現象,這會使轉基因生物的野生近緣種獲得抗性基因,從而產生“超級雜草”,如引起廣泛爭議的“加拿大雜草”事件,即在加拿大油菜地里發現抗多種除草劑的野草化油菜植株。此外,轉基因生物還會對非靶標生物、生物多樣性等存在潛在的威脅。
1.3 跨國公司的壟斷
大型跨國公司,如農業六巨頭先正達、拜耳、孟山都、杜邦-先鋒、巴斯夫、陶氏在轉基因技術專利、種子生產等領域具有絕對優勢的地位。這些跨國公司注重利用現代科技育種與生產農業化工產品。當前應用最廣泛的抗蟲基因和抗除草劑基因中僅先正達、拜耳、孟山都、杜邦-先鋒、陶氏這5家掌控約70%以上的抗蟲基因專利和84.5%的抗除草劑基因EPSPS專利。特別是孟山都公司掌握著全世界50%以上的轉基因抗蟲品種和62.3%的抗草甘磷品種。[2]以印度為鑒,孟山都幾乎壟斷了印度所有的棉花種子銷售,農戶不得不以高于普通種子4倍的價格購買轉基因種子,還要購買孟山都的農藥以殺死雜草。小型農戶必須借高利貸才能開展生產。[3]這昭示著資本集團逐利的本質。在中國,主張推廣轉基因食品的科研人員與國外利益集團有著間接的聯系,這使得人們猜疑其立場、價值取向,以至于當科研人員反復強調轉基因食品足夠安全時,公眾卻不買賬。
1.4 網絡媒體的過分渲染
當前,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網絡新媒體逐漸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而網絡信息的海量性、傳播的低門檻性使得監管變得困難,這為謠言的滋長提供了土壤。近期中國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借由網絡不斷發酵,這使得消費者一有風吹草動便草木皆兵,從而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對待關于轉基因食品的網絡謠言。而一些人出于打擊商業對手或是其他目的過分夸大了轉基因食品的危害性,如在媒體的渲染下出現了先玉335被轉基因事件、廣西迪卡玉米事件、金龍魚事件等關于轉基因食品的謠言。
1.5 其他
轉基因技術打破了傳統育種中遺傳信息的縱向傳播模式,實現了跨物種的遺傳信息交流。使得習慣于傳統食品的人們在心理上難以接受,無法接受食品中含有細菌的遺傳信息及其表達物。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僅追求吃的飽更追求吃的好。如果可以選擇人們更愿意食用“自然”的土產品,而不大認可生物技術改造的“人造”食品。現代高科技的雙刃劍效應也使人們以更加理性、謹慎的態度對待高科技產物而不再是一味的追捧。
2 轉基因食品爭議的啟示
2.1 重視科普工作,引導公眾理性對待轉基因食品
2015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要“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安全管理、科學普及”,首次將轉基因科普與研究、安全管理并列。科普有助于公眾建立對轉基因生物全面、客觀、理性的認識,對于當下轉基因食品呈現“污名化”現象,加強轉基因科普顯得十分的必要和緊迫。當前,在轉基因食品的認知上普通公眾與科研人員存在著信息鴻溝,科研人員認為經過嚴格的食品安全評價的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希望公眾肯定、接受轉基因食品。在轉基因食品推廣前期,公眾有抵觸情緒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普工作未做到位。轉基因科普工作任重道遠,要使科研人員從幕后走向臺前;要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紙等媒介實現多渠道多途徑科普;科普語言要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把握公眾的心理認知規律,以此引導公眾理性對待轉基因食品。
2.2 提高科研人員的責任意識
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默頓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科學的精神氣質為普遍主義、無私利性、公有性、有組織的懷疑主義。進入大科學時代,隨著科學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政產學研結合地越來越緊密,科研人員受到的誘惑越來越多,默頓規范成了高標準。科研活動的產物轉基因生物從實驗室到大規模釋放至生態環境中再到市場化已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復雜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轉基因生物的大量田間釋放、轉基因食品的高度市場化,會使意外一旦出現,后果難以想象。鑒于此,科研人員應盡可能地排除社會因素的干擾,嚴格遵守倫理規范,加強責任意識,這樣才能使轉基因技術更好地服務社會。
2.3 大膽研發、謹慎推廣
面對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抵觸情緒和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占領轉基因技術制高點的現狀,中國給予自主研發的兩款轉基因水稻和一款轉植酸酶基因玉米頒發了生物安全證書卻未批準其商業化種植。一方面是對轉基因技術科研工作的肯定與支持,另一方面是對13億人口的主糧持謹慎的態度,即對轉基因食品應“大膽研發,謹慎推廣”。當前,中國進口玉米不斷增加(其中90%為轉基因玉米) ,并且消費的大豆占全球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其中進口的大豆占全球出口總量的65%( 90%為轉基因大豆) 。[4]鑒于此,中國應積極利用豐富的基因資源、重視轉基因技術研發,爭取在國際轉基因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宋錫祥.轉基因作物現狀歐盟轉基因食品立法規制及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5(1):89.
[2]張夢然.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發展現狀與趨勢[J].農家參謀(種業大觀),2012(5):9.
[3]亢升.印度轉基因棉之禍[J].南亞研究季刊,2013(2):45.
[4]Clive James.2014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15,35( 1) :7.
[責任編輯: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