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社軍++于世軍++何雨佳
摘 要:該文首先應用調查研究法、頻度統計法和多元統計法等,構建了鎮江市低碳交通運輸的指標體系;其次運用德爾菲法確定了各指標權重;最后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案例分析。研究結論表明,該文構建的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及評價方法是可行的,可以使評定結果量化與客觀化,更具有科學性,對于全國低碳城市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低碳交通 指標體系 構建 評價 層次分析
中圖分類號:U1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6(b)-0213-02
低碳交通的發展問題涉及到了資源、能源、經濟、社會等多方面[1-2]的內容,研究如何建立一套邏輯嚴密、符合交通發展實際的低碳交通評價指標體系至關重要,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近年來,鎮江市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與全面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美好江蘇生態更高要求相比,與率先打造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示范省的更高要求相比,與打造國家低碳城市的更高要求[3-4]相比,鎮江市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構建、基礎設施的建設、政策措施保障[5]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該文依托鎮江市科技局軟科學研究課題,基于鎮江的低碳交通運輸發展現狀,開展相關研究工作。
1 低碳交通指標體系的建立
1.1 指標選擇方法
評價指標可選用多種方法,包括調查研究法、頻度統計法、多元統計法等。
①調查研究法:主要包括收集、歸納、問卷、專家等;
②頻度統計法:主要對相關論文與政策法規進行統計,選擇頻度高的指標;
③多元統計法:主要采取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通過對資料的分析,結合調查研究法、頻度統計法和多元統計法針對鎮江市低碳交通發展選擇評價指標。
1.2 指標體系構建過程
基于鎮江市能耗與碳排放預測分析,結合交通運輸部發布的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城市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和江蘇省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主要指標等相關文件政策,確定了鎮江市低碳交通評價指標為基礎設施指標、交通環境治理指標、特色性指標三個部分。
(1)指標收集與獲取。
指標的收集與獲取主要是參考國家相關政策、江蘇省內相關政策以及鎮江市運輸發展相關指標等政策,同時運用調查研究法、頻度統計法和多元統計法等選取指標的常用方法來確定的。
(2)指標初選。
依據鎮江市交通特色,結合城市交通發展現狀,選取合適的指標。
(3)指標篩選并確定。
在滿足整體完備性、科學性、層次性、適用性和可比性等原則下,結合專家意見,篩選出最終的指標,詳見圖1。
1.3 指標權重的確定
應用層次分析法[4](簡記為AHP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首先構造判斷矩陣,分別計算對于上一層某元素而言本層次與之有聯系的元素重要性的權值(相對權數),求解判斷矩陣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并進行一致性檢驗。
該文以已經構建的一級指標體系為例,通過德爾菲法[6]進行判斷矩陣的構造及計算,如表1。
計算各行元素的3次根:
計算結果正交化:
1.4422+1.4422+0.4807=3.3652
1.4422/3.3652=0.4286
1.4422/3.3652=0.4286
0.4807/3.3652=0.1428
可知所對應的特征向量為
W=
進行一致性檢驗:
由 MATLAB 計算得出該判斷矩陣最大特征值可知:
又由 n=3,可得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0.52
可得=0<0.1
由此認為該判斷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可以接受。
故向量W=即為準則層指標權重。
同理可計算出指標層各指標權重。
2 案例分析
根據已經確立的低碳交通指標體系和各指標權重,結合鎮江市低碳交通運輸發展現狀,對各指標進行賦值。采用層次分析法的加權平均法[7-8]對鎮江市低碳交通運輸發展現狀水平進行評價,得分為74,具體見表2。
3 結語
綠色循環低碳綜合交通運輸系統是一個涉及眾多因素和變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復雜系統,該論文確定了具體的評價指標,并建立了相應的評價模型并進行跟蹤分析,結合實際進行科學的評價,研究成果對于江蘇乃至全國的低碳交通建設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 交通運輸部道路運輸司.世界主要城市公共交通[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 周偉,Joseph S Szyliowicz.中國城市可持續交通發展的戰略與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 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可持續發展的交通:發展中城市政策制定者資料手冊[M].錢振東,陸振波,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4] Robert Cervero.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experiences,challenges and prospects[R].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Washington D C,2004.
[5] 崔耀杰.基于快速公共交通發展下的低碳城市發展模式研究[C].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北京: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2009.
[6] 武鵬.建筑工程施工質量控制及評價方法應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
[7] 李士勇.工程模糊數學及應用[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8] 羅樂,馮衛,吳相林.基于模糊數學理論的水電工程質量評價方法[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8):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