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玨


日前,由國家大劇院、英國皇家歌劇院、美國舊金山歌劇院聯合制作的歌劇《安德烈-謝尼埃》在北京上演。繼今年1月英國皇家歌劇院的演出之后,這次的版本來到中國舞臺,用同樣的布景讓人領略了18世紀風起云涌的法國社會場景,而精彩的詠嘆調則更讓人為主人公凄美愛情的不幸而扼腕嘆息。
在這部歌劇的文學表現上,曾為真實主義作曲家普契尼提供《瑪儂·萊斯科》《波希米亞人》《蝴蝶夫人》等劇腳本的作家伊利卡,為作曲家焦爾達諾提供了寫實的素材,劇中場景的設置如科伊尼伯爵夫人的別墅、奧托咖啡館、圣拉扎爾監獄等,均在法國真實存在,伊利卡甚至直接運用安德烈-謝尼埃本人創作的詩作為他在劇中第一幕和第四幕詠嘆調的唱詞。在音樂的創作上,作曲家焦爾達諾雖不似普契尼般纖細,在《安德烈·謝尼埃》當中,他對于管弦樂厚度加強的風格得以充分體現,而同時也以不吝于普契尼的表現手法,將人物形象通過音樂刻畫的入木三分。
大幕開啟,伯爵夫人為一場華麗舞會而忙碌,而仆人杰拉爾德卻以一曲小調式的“我恨你,金碧輝煌的大廈”來憤懣地表達自己的不滿,認為貴族“美麗而罪惡”,而只有他一直暗戀著的伯爵夫人的女兒瑪達萊娜是他唯一的慰藉。客人們陸續到來,眾人圍繞神父打探巴黎的消息,而詩人謝尼埃卻遭冷遇。神父帶來了壞消息——“群眾侮辱君主,第三等級受到鼓舞”。隨后,優美的豎琴與長笛奏晌,精心準備的田園劇上演。高傲的詩人謝尼埃唱到“創作不會服從于命令”,拒絕了伯爵夫人讓他賦詩的要求。此時,“愛”的主題在這里首次出現且貫穿全劇,在瑪達萊娜的一再懇求下,謝尼埃以一曲“某日,眺望著碧藍天空”,感嘆造物之神奇。這首詠嘆調在整劇中的地位猶如“冰涼的小手”之于《波希米亞人》。當加沃特舞曲響起,伯爵夫人邀請客人們跳舞,卻被憤怒闖入的農民打斷,杰拉爾德聲稱自己不愿再做奴仆隨著人群一起離開。
當巨大的三色旗落下,被鮮血沾滿的旗幟預示著革命的到來。革命后的法國充滿白色恐怖的耳目,他們自稱是“民主精神監察員”,小軍鼓和貝斯奏出革命恐怖氛圍,謝尼埃則在苦惱自己是該逃離還是繼續等待愛情。杰拉爾德在與謝尼埃決斗受傷后,警告謝尼埃他已經上了政府的黑名單,卻對趕來的無套褲漢(sans-culottes,原指城市中靠體力勞動為生的市民,后來詞義擴大,泛指城市中支持革命的民眾)說是吉倫特黨人打傷了自己。
革命時期的法國面臨著內憂外患,馬秋想號召民眾支持國家革命事業卻無法說服人民,而杰拉爾德發表的激動演講卻使大家深受觸動,紛紛將戒指、金銀紐扣,甚至是家族的最后一滴血脈都捐獻給國家。杰拉爾德的這曲“國家的敵人?”表達了自己的苦悶與彷徨。這首詠嘆調是第一幕當中他內心獨白的發展和延續,包含著杰拉爾德內心的掙扎和苦痛的領悟,交融結合了歌劇的抒情性與人性深處的理性來充分展現。最終相遇的杰拉爾德向瑪達萊娜表達愛意,而瑪達萊娜卻說自己為了能救出謝尼埃愿意獻身于他,此境令人想到同樣可憐的托斯卡為救出自己愛人時的無助和絕望。而杰拉爾德聽說了她之前的悲慘遭遇之后良心發現,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幫她營救謝尼埃。
在革命法院面對審判時,謝尼埃唱起“對,我是位戰士”。杰拉爾德的營救計劃失敗,謝尼埃被判處死刑。在緊張變幻的三幕之后,場景來到關押著謝尼埃的監獄,他吟唱起了他最后的一首詩“像五月晴麗的日子”,歌曲以意大利船歌的旋律和節奏開始,隨后音樂隨著謝尼埃的情緒變得激烈,最后在他和世界的訣別中達到音樂的高點。不同于《托斯卡》中那首“星光燦爛”中表達對于過早死亡的遺憾,謝尼埃以詩人的情懷和革命者的大無畏精神,在最后時刻仍然表達出對世間真與美的信念與追求。
全劇最令人動容的詠嘆調當數瑪達萊娜的那首“我的母親被殺了”。由大提琴引入唱詞的旋律,以充滿絕望氣息的敘述為開始,弦樂的強調使用驟然使音樂充滿了希望:“甜美心情使我充滿遐想,只有一小時我也愿意迷離在你的眼眸深處”,音樂的再次變化始于大提琴,升華到“我就是愛”的大愛主題。這首在極端困境之下稱頌“愛”的詠嘆調最佳的演唱版本之一來自卡拉斯,女神的演唱版本也出現著名的電影《費城》當中,恰如其分地表達弘揚博愛、反對過激革命的主題和基調。
當謝尼埃從倫敦趕回巴黎投身革命,從此踏上一條不歸路,正如他自己所說:“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始終在引導我們的人生道路。”直到他死后,他仍被譽為偉大的挽歌詩人、浪漫主義的先驅。
在整部歌劇當中,腳本作家伊利卡非常巧妙地混合了純粹的小說情節與真正的史實。而樂曲交織和融合了巴洛克、古典、浪漫等多種風格,作曲家焦爾達諾利用不可抗拒的抒情和無與倫比的情感力量將歷史戲劇進行音樂呈現,悲劇性地歌頌了法國革命的民主理想,浸透著厚重的血色浪漫。用音樂的深度歌頌了詩歌般美麗而神圣愛情、理想以及革命信念,愛與死亡在宏大的社會背景中得以升華和永存。受到法國大革命影響而誕生的藝術作品不計其數,而直接取材于真實的革命人物和事件并仍具有傳世價值的,當數《安德烈-謝尼埃》。雖然在當今全世界的上演率不及與他同時代的其他歌劇,但它以寫實手法表現的美學傾向卻獲得了舉世公認的評價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