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上海歌劇院推出大型交響合唱《八百壯士》,于2015年5月29日在上海大劇院試演。
1937年8月,日軍大舉進攻上海,中國軍隊正面抗敵,同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以謝晉元為總指揮的第9集團軍88師524團四百多名將士奉命死守上海閘北“四行倉庫”。為迷惑敵人、鼓舞士氣,對外號稱800人,運用各種方式反擊日軍進攻。“四行倉庫”保衛戰,極大地振奮了中國軍民抗戰的士氣,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中的重大戰役淞滬會戰的結束,成為中國抗戰史上重要的一筆。
以四行倉庫保衛戰及八百壯士為題材的影視和舞臺作品很多,但是以交響合唱的形式來表現尚屬首次。作為今年的重點創作項目。上海歌劇院在這部作品創作立項之初,數次召集有關專家、學者,從作品的立意、音樂、文本、歷史等方面給予建設性的建議。作曲甘霖、作詞亞濱,在3個多月的時間內基本完成了創作。這部交響合唱在試演時共包括三部分以及序、間奏曲和尾聲,演出時長100分鐘左右,作品以新創的《八百壯士之歌》為主導動機貫穿全曲,由混聲合唱、童聲合唱、獨唱、重唱穿插構建,將四晝夜的浴血奮戰集中在交響曲的15個樂章中。
在當晚的演出中,上海歌劇院的藝術家們在指揮林友聲的統領下,表現非常出色。應該說,這部作品的難度很高,而且在排演這部交響合唱作品的同時,還有其他的演出任務要完成。即便如此,藝術家們還是以極高的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出色地完成了舞臺上的二度創作。
作曲甘霖、作詞亞濱在演出結束后詳細談了對于這部作品的創作思考:“關于這個題材,有很多影視作品,如果用音樂去再現這場保衛戰,我們認為是沒有什么意義的。但在具體創作中我們無法拋開這場保衛戰,因為要寫的就是‘八百壯士。之后我們經過多方討論,決定基本上尊重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歷史事實,但我們要在其中突出表現這場保衛戰中體現出來的三種精神:第一是英雄主義精神,因為八百壯士是孤軍奮戰,體現了強烈的英雄主義精神;第二是愛國主義精神,這種精神不僅表現在八百壯士身上,還表現在戰斗期間,全體上海市民對八百壯士的無限支持;第三是自我犧牲精神,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正義,為了心中的信念,義無反顧地奉獻自己的生命。最后,我們還想表現一種展望和期待,就是在抗戰勝利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對和平的期待和向往。”
談到具體的創作,甘霖、亞濱說:“在這部作品中,突出了《我們是中國人》這首歌,這也是當時謝晉元對部下講的一句話:‘我們是中國人,只要我們還有最后一個人,我們也要戰斗到底!在創作中,為了忠實于歷史事實,直接牽涉到對戰爭場面描寫的只有一首——《我的親人,我的兄弟》。此外,《揚眉吐氣》也用音樂模擬了戰爭場面的描寫。現在呈現出來的作品是以抒情性、以表達理念為主,用‘四行保衛戰的題材來抒發我們對戰爭的反思,抒發戰爭中表現出來的精神以及抒發我們對未來的期望。當時還創作了《激戰四行》,但后來用《揚眉吐氣》這首歌替換了,原因在于,《激戰四行》是一個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如果全劇有很多對戰爭場面的描寫,觀眾聽起來勢必會感覺很累。為了體現全民抗戰,我們把上海人民對這場戰斗的支持進行了重要的描寫,并以童子軍來表現。同時在創作過程中增加了抗戰童謠。《家的滋味》,就是以軍人的視角來思考上海市民對抗戰的支持,從而抒發壯士們對這種支持和親情的感受。”
亞濱說,這部作品雖然是以史實為依據,但是并不想在舞臺上復制歷史,而是想借助歷史,來表達我們新的期望。甘霖最后強調:“‘民族精神——我們是中國人,這是我們創作的主線。還有三條副線:戰爭,謳歌民族精神,站在地球村的視角甚至是宇宙的視角來看今天的人類。”
5月30日,上海歌劇院邀請來自京滬兩地的權威專家對于交響合唱《八百壯士》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專家們在肯定這一創作的及時性和必要性的同時,對該作品目前呈現當中的作品架構、藝術形式、立意主旨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中肯、專業和切實的建議。此后,上海歌劇院又多次召開院創作會,繼續該作品的修改和論證,以期大型交響合唱《八百壯士》在9月18日正式首演之時,能夠有更好的呈現,為抗戰勝利紀念日獻一份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