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光
新課程標準對美育與體育之間的共生、共融關系進行了很好的詮釋。這就要求廣大體育教師要結合當前的體育教學實際,充分認識美育對體育的審美滲透作用,自覺地寓美育于體育教學中,從而使體育教學最大限度地為培養學生的身體美、技能美和人格美服務。
一、對體育新課標理念的美學思考
體育新課標指出:“體育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睆倪@個角度來講,增進身體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獲得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是體育課程價值的具體體現。體育學科從其課程性質和價值來看,都要求以審美活動為中介,以塑造完美人格為目標,將美無聲地滲透于教育教學活動中。而新課標中“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更為教師明確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具體內涵。
審美教育活動對學生人格的塑造起到積極的作用。對此,德國美學家席勒曾經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它途徑?!斌w育是一門側重感性、生理和心理層面的學科,因此,它在培養人的健全理性方面就具有了滲透美育的各種渠道。強健的身體、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等,無不與一個健康而又具理性的個體所擁有的積極而高尚的審美趣味相關。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出過“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認為具備健全人格的個體,不僅要擁有“發達的身體”,還應擁有“發達之精神”,這與體育新課標所倡導的相一致,從而為德智體美全面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方向指引。
二、美育與體育之間的辯證關系
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育與德育、智育和體育構成一種彼此滲透、共同促進的互動關系。七至九年級新課標從“體育”到“體育與健康”課程名稱的更改,本身就彰顯出了體育教育對個體身體、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關注。美育與體育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具體表現為:
(一)體育奠定美育的身體基礎
以身體運動為基礎的體能訓練和體質教育對鍛造強健的體質和健美的身材,作用不可低估。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改善神經系統與增強人的感受器官的感知和反應能力,也理應成為體質教育內容的應有之義。而健康發達的神經系統與靈活機敏的感知和反應能力,與以身體運動為基礎的體能訓練和體質教育活動密不可分,通過體能訓練和體質教育,大腦神經系統和感受器官的反應能力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增強,從而不斷地發展和夯實健康審美心理教育所必須的生理基礎。健康審美心理教育活動正是在良好的體能訓練和體質教育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結構的完善和健全人格的養成。
(二)美育對體育的審美滲透
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具備將美育自覺滲透到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意識,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對形體、動作乃至人格精神的審美感知能力,自覺養成美感意識,這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增強,必然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三、體育教學的美學價值追求
美學的社會功能和價值的最大體現在于美育。一系列審美理論來自于社會實踐,同時又回到社會實踐中,進而使美育理論在個體體育情操、美學趣味的養成,以及完美個性和健全品格的塑造方面能取到更好的促進作用。
(一)身體美
通過體能訓練和體質教育,使正處于生長發育關鍵期的廣大在校青少年擁有強健的體魄和健美的身姿,是體育新課標課程價值的體現。然而,由于中考體育所占分值較少,為片面追求升學率,許多文化課教師、班主任及學生家長忽視體育課對塑造學生身姿美的作用,加上家庭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學生又沒有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習慣,身體及健康情況存在的問題較多,這就要求學校體育應在指導思想上參照美學研究的成果,通過制定出具體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能訓練,從而使其身體獲得健與美的發展。
(二)技能美
田徑、球類、體操等項目是中學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在這些項目的技能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技能美具體體現在技術動作是否規范、到位;整套動作是否連貫、協調;動作完成過程是否富于美感和節奏感等。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技能教學中,了解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提供不同的運動技能訓練策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和自覺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并最終通過力所能及的體能訓練,使學生感受到體育運動給自己帶來的無限樂趣。
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不斷向學校體育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和標準。如果廣大體育教師能自覺地吸取美學的營養,寓美育于體育之中,那么體育教學勢必能在更高的層次上獲得美感和力量,從而達到以美的要求和標準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和健全人格的目標。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