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燕
所謂的幼兒園學習性區域活動,是指教師根據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能力、需求自由地選擇、操作材料。它又不同于以往的區域活動,它的目的明確,材料也更加有選擇性。
一、智慧設計,凸顯環境布置的創新
幼兒園里的活動區是根據活動內容的類別對空間進行劃分后的區域。在幼兒園里,幼兒除了與同伴、老師交往,與環境的互動也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過程。
1.材料固定,合理利用柜面
在活動中,有些可以反復利用的材料,它們是不需要移動的,且可以幾個小朋友同時操作,如拼圖、沙盤畫、圍棋。可以將這些物品貼上標簽,固定的放在柜面上,不僅便于幼兒整理,還能滿足同伴互動的需求。在教室里,每天總是有幼兒會缺席,我們決定將缺席幼兒的椅子放在玩沙區,這樣既方便管理,又節約了游戲準備的時間。
2.適當整理,恰當利用四周
大班幼兒的活動區設置較多,有些材料適合固定擺放位置。但有些材料,如表演區的舞臺背景、小吃店的收銀臺、生活區的帳篷,這些材料平時一直放在教室里,是很占地方的,不利于其它活動的開展。因此,我們可以將暫時不用的游戲材料放到午睡室,為區域游戲騰出空間。
二、巧妙介入,凸顯教師角色的變革
區域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進行活動的,個體差異必然存在。在活動中,幼兒總是選擇自己喜歡方式玩耍,游戲中出現的問題是幼兒的真問題,教師應從幼兒的問題出發,選擇合適的介入機會,為幼兒提供需要的幫助。
1.計劃先行,恰當選擇活動內容
在學習性區域的開展過程中,材料投放量非常大,教師必須提前準備好所有的基礎、必備材料,供幼兒選擇。還要制定好活動的計劃,這樣才有利于幼兒的自主學習。如在開展大班“春天”這一話題時,我們可以選擇美術類的《蝴蝶花花衣》《母雞和小雞》,科學類的《風車變變變》《影子的秘密》,供幼兒自主的選擇和學習。同時,設計了體驗活動《蝴蝶的秘密》和《種子的生長》,帶領幼兒去大自然探索春天的秘密。我們將小組活動計劃表發到每個幼兒的手中,并在活動區做上標記,他們就可以自己去安排學習的時間了。
2.注重觀察,巧妙介入幼兒游戲
《指南》中提到,一個好老師,要確立兩個意識:發展意識和課程意識。要求教師對幼兒日常行為所體現的發展水平與需要,能做出準確的分析與判斷,能隨時的發現和利用可以影響幼兒發展的教育因素。如在益智區《大家一起造房子》這一活動中,要求幼兒將不同形狀的圖形拼貼在墻上,組合成一個大正方形,開始的時候,墻上沒有輔助線條。經過觀察,能力強的孩子,她能按照自己心中想的墻磚結構進行拼貼,能力弱的孩子,在拼貼的時候就顯得毫無目的。于是,我和孩子一起將墻面一分為二,分為兩個層次:上面留給能力強的幼兒自由的發揮,下面劃上輔助線,讓幼兒把圖形拼貼在輔助線內。這樣,教師既顧及了幼兒能力水平的差異,又給了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
3.及時反思,科學看待幼兒行為
研究表明,教師應尊重幼兒的活動與選擇,這樣的觀察才能洞察幼兒的內心世界,才能看到幼兒真實的表現。《指南》中也提到:重復性行為是幼兒游戲的明顯特點,幼兒剛剛獲得一種新的經驗,他們就會反反復復、不厭其煩的使用。如在建構區中,一個小男孩每天都會去玩一種片狀積木,每次都是搭陀螺。原來,這個小男孩每次搭的陀螺都是不一樣的,他在探究不一樣形狀的陀螺轉動的速度與時長不同。這樣的觀察與反思,才能反映出幼兒在活動中不斷發展、提高。
三、充分自主,凸顯幼兒能力的發展
根據“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因此,在學習性區域中,如果教師注重幼兒主動參與,并保護他們的自信心,那么對他們的成長是更加有益的。
1.自主制定規則
尊重幼兒的人格是我們必須始終堅守的準則,但是,由于幼兒的年齡尚小,自控能力和遵守規則的意識還不是很強。因此,學習性區域剛剛創設之初,我們共同制定了區域規則。當然,幼兒在游戲的時候,還是需要老師的提醒,但規則是他們自己商定的,所以內化的過程就相對比較短了。
2.自主選擇活動
《指南》中提到,要真誠地接納、多方面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為了讓幼兒充分的探索,我們投放了適合區域操作的活動,幼兒可以自主的參與到活動區。在完成了必學項目以后,可以選擇喜歡的項目深入探索,遇到問題,求助同伴、老師。自主選擇活動,在活動中幼兒自己思考,接納不同層次幼兒的探索過程。
3.自信參與評價
在學習性活動中,因為幼兒離開了教師的束縛,他們有了更多探索、嘗試的時間和空間,這樣也就有了更多屬于他們自己的發現,活動評價時,就有了表達的欲望。特別是在沙藝術特色區,沙畫、沙子可以反復玩,孩子們樂此不彼。一段時間后,班級里平時內向的孩子,在活動評價環節也能自信地表達自己想法。
在學習性區域活動的創設過程中,教師無為勝有為,幼兒無為即有為。巧妙的創設好合適的環境,多從幼兒的角度出發,時時刻刻以《指南》為準則,教育行為會越來越追隨幼兒發展的需要。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