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朝齊
對于權力與權利,學生往往產生混淆。隨著高考試題質量的不斷提高,干擾項目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幫助學生厘清相關知識,扎實掌握基礎知識,澄清疑點,突破難點,區分混淆點。
一、關于權力與權利的主體和行使方式
從主體上看,權力的主體是人民,權利的主體通常是公民。權力一般是指政治上的強制力量,是與人民相對應的概念;權利一般是指法律所賦予公民的利益,它是與公民相對應的概念。
在我國,人民屬于政治概念,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公民屬于法律概念,享有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廣泛政治權利。因此,在我國,公民可以行使廣泛的政治權利,但不能行使廣泛的政治權力。
從行使方式上看,人民通過選舉代表,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因此,人民行使權力是間接的,不是直接的。但有兩種情況必須注意:一是人大代表可以代表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二是在基層民主中,基層群眾可以直接行使基層民主權利。公民的權利是法律賦予的,公民可以直接行使法律所賦予的各項權利。另外,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公民無權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二、關于權力與權利的內容和法律制度
從內容上看,人民行使的主要是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公民行使的政治權利主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治自由、監督權。其中,監督權包括批評、建議權,檢舉權,申訴權和控告權。人民一定也是公民,所以人民同樣享有廣泛的權利,包括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無論是人民的權力,還是公民的權利,都是由國家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任何個人都無權剝奪。
從法律制度上看,權利與義務、自由與法律是統一的,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權利的行使要求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要求權利的實現。因此,為了保障廣大公民正確行使權利和正確履行義務,有序參與政治生活,國家要求公民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履行相應義務。
另外,針對新情況、新變化,國家還制定了一些新規定,采取了一些新措施,甚至出臺了一些新法規,以加強對公民行使權利的有序管理,保障廣大公民真正享有權利,正確行使權利,切實履行義務。
隨著我國經濟、政治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公民行使權利的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渠道更為暢通,方式更加多樣,享有權利也更加充分。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廣大公民可以通過網絡廣泛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行使自己的權利,這是我國人民民主廣泛性、真實性的體現,也是民主發展進步的體現。但這并沒有擴大公民的權利或行使范圍,因為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的權利在一定時期內是穩定的。
三、關于人大代表、黨代表、黨員權利與人民、公民的權利
人大代表作為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人大代表的權利主要包括: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質詢權。黨代表是在中國共產黨內部經過組織程序決定參加黨的各級代表大會或代表會議的代表。黨代表的權利主要有表決權、選舉權、審議權、監督權和建議權。黨員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成員,在黨內享有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和監督權。
人民的權利、代表的權利屬于人民民主,黨代表、黨員的權利屬于黨內民主,二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積極發展黨內民主,增強黨的創造活力,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
可見,人大代表、黨代表、黨員的權利與人民、公民的權利是不同的,我們必須區分開來,不能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