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哲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百年的風云變幻使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當年兩軍廝殺的戰場也早已難覓蹤影。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主要分布在歐洲、小亞細亞和北非地區,可它對遠東的中國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中國革命的關系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高考的高頻考點。下面筆者就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進行簡要的論述,以供參考。
1.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當時中國社會政治的影響:加劇了政局動蕩。
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處在新舊交替時期,政局變動頻繁。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后,日、美等國趁機插手中國事務,中國政局動蕩加劇。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忙于對法、俄等國作戰。當年8月,日本趁機以對德國宣戰為由,出兵中國山東,企圖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據為己有,并進一步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野心勃勃,意欲獨占中國。為此,日本干涉中國內政,支持袁世凱復辟帝制。在護國運動的討伐聲中,袁世凱被迫放棄帝制,恢復民國。不久,袁世凱死去,中國近代史進入軍閥割據混戰時期,此后政局更加動蕩不安。
1917年,在中國是否參戰的問題上,日本和美國競相干預,中國政壇出現了“府院之爭”,這為張勛復辟提供了機會,他帶領辮子軍進京趕走黎元洪,隨之又上演了一幕帝制復辟丑劇——張勛復辟。當時,歐洲列強無暇東顧,這就使處于遠東地區的中國出現了殖民利益爭奪的“空檔”,而“府院之爭”就是日、美等國加快對遠東地區爭奪的“副產品”。這次復辟丑劇僅過了12天就草草收場了,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實權,投靠日本。至此,中國政局依然動蕩不安。
2.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當時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民族工業獲得了發展契機。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從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興起,發展緩慢,然后在1912年至1919年間進入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這被稱為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有: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歐洲列強忙于一戰,無暇東顧,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一個發展契機;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民族實業家的倡導。另外,當時的北洋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很快便蕭條了下去。以棉紡織業為例,1913年至1920年新增加紡織工廠54家,紗廠的盈利增長十分明顯,1914年每包盈利19.58元,1919年每包盈利高達70.56元,但到1922年,每包卻虧損20.63元。我們從中國民族工業的戰中發展、戰后蕭條的變化中可以看出:歐洲列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放松了對華侵略,這對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加速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影響:加速了民主革命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這為新文化運動和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奠定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準備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階級力量。由此可見,如果沒有這一時期中國民族工業的較快發展,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就會缺乏足夠的物質基礎和階級力量的支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為處理戰后世界事務,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相繼召開,中國作為戰勝國被邀出席了這兩次國際會議。在這兩次會議上,中國外交代表團利用列強間的矛盾和國際公法,據理力爭,并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在華盛頓會議前后,當時的中國政府收回了青島的主權??梢哉f,這是當時中國在外交上取得的一項突出成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于有列強的支持,軍閥混戰愈演愈烈,戰火波及全國大多數省份,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在當時,“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這也是國民大革命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因此,五四運動以及國民大革命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對遙遠的東方文明古國——中國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