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袁凌雲
淺析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的藝術性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袁凌雲
摘要:本文集中探討了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的藝術性特征:它釋放了自然的能量,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高度統一,成為人與自然溝通的獨特方式,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景觀;它內容非常生活化,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少數民族生活帶來了許多審美樂趣;儀式化和圖騰崇拜,體現了生命的主題,富有宗教感情,具有明顯的儀式性和圖騰崇拜特征;是人類的藝術瑰寶。
關鍵詞: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55-01
我國云、貴、川、渝、藏等西南地區,分布著為數眾多的少數民族。其中,云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數量最多的省份,也是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獨特的省份。能歌善舞的西南少數民族,創造了大量的優秀的民族舞蹈,為中國舞蹈文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隨著大型原生態的舞蹈《云南印象》等景點節目的推廣,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關注。少數民族舞蹈原汁原味的獨特魅力和藝術性,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概念、生存哲學、生命體悟等,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一)舞蹈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高度統一
自古以來,西南地區就是傳統的農耕社會,人們對自然的依賴和自然對人類的賜予,是保證各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條件。“天人合一”的世界理念長久以來深深扎根在少數民族人們的心中,人們非常注重對自然的敬畏與崇拜、對自然秩序的服從與維護,非常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并通過形式多樣的少數民族舞蹈體現出來。在“天人合一”觀念的支配下,西南少數民族舞蹈,無論是從服飾、動作、伴月等都體現了與當地自然的高度統一。
(二)舞蹈成為人與自然溝通的獨特方式
少數民族人們認為,萬物皆有靈性,人能夠而且需要經常地與神靈、天地、萬物之間進行溝通。因此,西南少數民族舞蹈,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各種舞蹈動作的疊加和各種形式的模仿、傳習,而是少數民族人們對整體生命的一種表達和呈現方式,是少數民族人們與自熱界實現心靈、精神溝通的一種獨特方式。
(三)舞蹈是一種文化景觀的重要內容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種文化都有不同的載體,各種文化載體又稱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景觀。西南少數民族舞蹈就是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西南少數民族文化景觀的重要內容。例如:涼山地區的彝族達體舞,每當火把節等盛大節日都會進行,人山人海,佩戴銀飾、打著黃傘、穿著各式彝族服飾的男女老少,成為一種壯美、獨特的文化景觀。
(一)舞蹈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少數民族舞蹈來源生產生活實踐,是少數民族日常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四川等幾乎所有的西南少數民族舞蹈都具有深厚的鄉土生活和農根文化的底蘊,具有少數民族傳統生活中稚拙古樸的特征和氣息。例如,彝族的煙盒舞,最早起源于狩獵;白族的田家樂舞蹈動作則還有明顯的耕田耙地的動作痕跡。
(二)舞蹈為少數民族生活帶來了許多審美樂趣
能歌善舞幾乎是所有西南少數民族的共同特征,無論經濟條件和發展水平高低,舞蹈一直作為少數民族的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舞蹈能夠有效的發泄人內心的情感,能夠使得他們感受到內心的快樂。舞蹈還是一些少數民族青年男女擇偶的重要平臺和機會,因此舞蹈對他們生活的美好意義是外人難以完全體會的。此外,節慶、豐收、婚禮等聚會,是少數民族跳集體舞蹈的黃金時期,舞蹈也成為少數民族表達喜悅、慶祝豐收、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
(一)舞蹈體現生命的主題
西南少數民族舞蹈的源生態性,主要表現為它的的古老性、自然性和生命力。與為了舞臺表演而創作的現代舞蹈不同,這些原生態的少數民族舞蹈,大都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和遠古的文化含義,舞蹈演繹者在跳舞時也都發自內心和肺腑,表現了各民族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死亡的理解和體悟,幾乎都與生命主題有關。
(二)舞蹈富有宗教感情
西南少數民族舞蹈具有富含宗教情感的舞蹈動作和程序,跳舞的舞者們總能懷著一種神圣的心理去體驗和投入,期盼通過舞蹈得到神靈對個人、家庭、家族、甚至整個民族的福佑和幫助。當現實目標難以實現或對自然的改造存在不確定性的恐懼時,人們總是希望通過舞蹈的方式,溝通神靈,發揮潛能,實現超越。例如:基諾族中有太陽鼓舞,彝族銅鼓舞,哈尼族的芒鼓舞等,都有這樣的宗教情感內涵。
(三)舞蹈具有很強的儀式性
因為宗教因素滲入到舞蹈之中,傳統上大多少數民族人們把舞蹈視為一種神圣的儀式。因此,少數民族舞蹈的表演性較弱,但儀式性較強。舞蹈的時間、地點、服飾、道具等都有著許多傳統要求,如哈尼族愛尼支系的銅镲舞,甚至規定全鄉只有一個婦女能打神鼓,并規定了24種打鼓發,體現了很嚴格的儀式性色彩。
(四)舞蹈中的圖騰崇拜
西南少數民族除了信奉萬物有靈觀念外,還普遍存在著氏族圖騰崇拜的傳統。圖騰是許多少數民族部落的重要標記和象征之一,是少數民族成員心理歸屬和圣神情感的重要寄托,也是其獲得宗族、家庭認可的重要依據。因此,西南少數民族舞蹈中融入了不少圖騰符號的動作,以表達他們對是逝去的祖先、精神中的神靈及圖騰對象的崇拜。例如,彝族的達體舞,體現著對祖先的崇拜;藏族拜山神舞蹈,體現了對山神的崇拜;基諾族把男女生殖器的形狀印刻于太陽鼓鼓面,作為太陽鼓舞蹈的典型特色,體現了一種古老的生殖崇拜。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民族文化構成了中華文化這個“大熔爐”、“聚寶盆”。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因此傳承和保存較為完好,在中華文化這個“聚寶盆”中色澤鮮明、熠熠生輝,具有很大的藝術魅力。同時,舞蹈的動作內涵、音樂內容、樂器服飾、傳唱方式等,都具有“活化石”的作用,向人們講述和傳達著原始民族、傳統祖先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崇拜信仰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另外,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中呈現的民俗、禮儀、服飾、器皿等都是稀少、重要而珍貴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強大的藝術吸引力、生命力和豐富的藝術文化價值。
結束語: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更加顯示出它的珍貴,其藝術性也越來越為人們所稱贊和認可。然而,因為城鎮化、商業化等原因,當前一些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面臨著日益沒落、無人繼承和日漸消失的危險。因此,加強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的傳承、保護和創新,已經成為當前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應該引起各界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李冉.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的藝術特點初探[J].職業圈,2007,24∶102-103+182.
[2]田麗萍.論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發展及其動因[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141-145.
[3]楊瓊.云南少數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特點探析[J].大眾文藝(理論),2009,02∶172-173.
作者簡介:袁凌雲,(1993.2-),女,漢族,四川宜賓,四川大學與韓國國立慶尚大學雙學士學位畢業,現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西南少數民族舞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