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釗++文麗娟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滯后于網絡時代發展的現狀,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在實施各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靈活把握、巧妙實施,要做到富于針對性,體現差異性,增強靈活性,選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時應具有針對性、綜合性、靈活性與創造性。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原則;方法選擇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5)03-0098-04
The implemental princi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selection
HU Heng-zhao1, WEN Li-juan2
(1. Political College,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2. Yongan School, Jiuji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ujiang 332106, China)
Abstract: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g behind in the Internet era, and innovative methods are needed. In implementing various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Interne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must be flexible, focusing on particular targets, reflecting differences. In choosing the methods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y should be targeted, comprehensive, flexible and creative.
Key words: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principles; method selection
互聯網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新的重要陣地和教育載體,網絡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渠道、注入了新活力、拓展了新空間。網絡具有平等性和互動性等特點,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與方法的單調、枯燥,促進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平等交流、雙向互動,有利于教育者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與思想脈搏,依據大學生思想變化的現狀,及時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只有不斷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調整和變革常規的、過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才能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輻射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感召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大學生思想品德的生成機制與形成規律,選擇、綜合與創造運用各種不同的、有針對性的、靈活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網絡實施方法體現時代性、具有實效性、富于創造性。
一、方法實施應堅持的原則
原則,依據《現代漢語詞典》是指“說話或行事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1]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堅持的重要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把握新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性,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揚長避短、開拓創新,改變方法落后的面貌,實現各類網絡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應用,充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運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應當堅持以下幾種原則。
(一)堅持方向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原則
只有講究科學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獲得實效性。面對如火如荼的互聯網,面對“爭奪眼球的戰爭”,敵對勢力、反動勢力常常利用網絡進行思想煽動,腐蝕大學生純潔的心靈,與我們爭奪大學生,進行思想意識形態上的博弈。面對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沉著應付、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充分發揮網絡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積極作用,使網絡為我們所用。我們要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和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唱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主旋律。網絡文化可以居無定所,但大學生的精神家園必須要牢牢堅守。方向性是首要原則與靈魂,沒有正確的政治立場、觀點,就等于失去了靈魂。高校應主動出擊、掌握主動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作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占據網絡的思想政治文化陣地,建立主題網站,加強中文域名服務平臺的建設,針鋒相對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滲透,抵制網絡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文化侵略和思想污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應堅持科學性和方向性的統一,牢固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主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和引領各種社會思潮,堅持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力和影響力。在實踐中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來指導大學生,來凈化他們的靈魂。
(二)堅持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原則
目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論滯后于實踐的發展,“兩張皮”現象依然存在。教育者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要注意結合實際,理論只有與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生活實際發生聯系才能產生好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堅持理論教學與網絡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利用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要做到與網下聯動,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網上教育與網下教育結合起來。網絡虛擬世界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是現實世界的縮影與重現,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但網絡并不是解決大學生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網絡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有效方式,有許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還是要在社會實踐和生活中去解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的折射與延伸,二者之間是相互補充的關系。網絡人際交往“只是經由電腦這個媒體中介的虛擬人際交往,網絡上的一個擁抱,永遠也代替不了真實世界的一個實實在在的擁抱。從虛擬社區到真實世界,我們更加能夠清楚發現,多樣的表情符號,終究還是代替不了真實燦爛的笑容和深情地凝視。”[2]所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須與網下現實的方法結合起來,形成育人合力,做到理念上的契合與行動上的統一。
(三)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聯動的原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自育與他育相結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做到“授人以漁”。教育者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就應理解和關心大學生,珍視大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促進大學生獨立意識、民主意識、創新意識的提高,做到價值引導與自主建構的統一、學生外部教育與自身教育的協調發展。“人的網絡思想道德素質并不是順從和盲從的產物,它必須要遵守一定的‘道德理性,而傳統的道德教育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人的個體主體性的需要與選擇。”[3]網絡為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材料,提高了大學生的主體性,拓寬了大學生的眼界與視野,有利于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理論生動化,使大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網絡環境中,學生不再是當做被填充的“美德袋”或者“道德之洞”,教育工作者應從信息的“傳聲筒”位置上退下來,要重視學生內在的自我修養與覺悟,鼓勵學生進行自我選擇、自我判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評價,做到自覺、自省;應以培養大學生的自我道德修養能力為基礎,使大學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認識、自我矯正。
(四)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
網絡世界不可能是超脫塵世的仙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從從大學生的現狀與需求出發,關心大學生的疾苦,對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進行疏導,了解問題的癥結及根源,對癥下藥,真心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要關注大學生的興奮點和要求,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思想動態以及行為傾向等,從大學生所處的這個時代現實出發,及時處理大學生面臨的困惑,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如果不解決實際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就難以奏效。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一個人的生理、心理的劇變時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現象、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常使大學生感到悲觀失望、心灰意冷;草根明星的一夜成名,消解了他們奮斗的動力。在網絡豐富多彩的娛樂攻擊下,嚴肅沉悶的課堂往往缺乏活力。網絡符合現代大學生的崇尚自我、張揚個性的心理特點,在網上,每個學生都有發布信息的主動權,可以建立自己的主頁,并且可以主持欄目,與他人討論問題,發表意見。網絡為平時在現實交流中害羞、內向、不愿發言的學生創造了更好的機會與平臺。對這群成長中的大學生網絡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握他們思想發展的脈絡,拓寬言路,傾聽各種不同的聲音,在交流與溝通中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困惑,糾正他們的認識偏差和克服他們的情緒障礙。教育者要善于做一名聽眾,架起彼此相互信任、坦誠相待的橋梁,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鼓勵他們吐露真情,允許他們表達不同的意見和獨特的見解,把他們的思想引向積極、健康的方向上來。在網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還須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服務,如心理咨詢、文化娛樂、資料下載等。例如,自從2005年3月以來,重慶大學的11個部門負責人每周四在“民主湖論壇”與學生進行網絡“面對面”的交流活動,聘請各類專家在線回答學生在思想、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心理疏導,極好地解決他們的情感問題、思想素質問題和利益需求問題。
二、方法的科學選擇
在實施各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靈活把握、巧妙實施,積極探索適應網絡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各種方法的實施要富于針對性,體現差異性,增強靈活性,選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方法時應具有針對性、綜合性、靈活性與創造性。
(一)針對性
我們在選擇方法時,要針對不同的教育內容,與之相匹配,應以適合為前提,從實際出發,運用有針對性的方法,反對機械地照搬模式,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目性。每一種方法都有適用于不同的情況以及范圍,在方法的實際運用時,我們“要根據教育環境以及教育對象的具體情況,進行最佳選擇,使各種教育教學方法具有有效性和針對性。不看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的具體情況,而盲目使用方法,不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適合大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知識結構等,要因人而異、因人而異,分對象、分方面、分層次地進行,應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活動的具體特點,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素質狀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找出存在問題的癥結,有針對性地采用或綜合運用不同的方法。
(二)綜合性
影響大學生思想形成、變化、發展的因素多具有變化性和復雜性,單一的方法常常難以收到預期效果,這就必然要求綜合運用多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各有局限和優勢,超出了適用范圍,離開了特定條件,某種方法就會難以正常地發揮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實踐活動過程中要綜合運用各種教育方法,使其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形成‘1+1>2的綜合效應。”[5]“教學方法的改革不宜苛求某種最佳的教學方法,而是要探求各種教學方法之間如何配合,形成教學方法體系,只有這樣教學方法的改革才能取得成效。”[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考慮方法的科學選擇以及多重組合與相互配合,應符合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規律,使各種方法能夠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三)靈活性
由于教育情境復雜微妙,教育對象千差萬別,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應當做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但貴在得法。方法的靈活多樣、有機統一,才算“得法”。因為影響人的思想道德的因素復雜多樣,受教育者在年齡、性別、生理、心理、道德水平、文化素養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個體差異性,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決的問題也具有多樣性、復雜性,所以沒有適合一切的絕對完美的教學方法。如果方法千篇一律、故步自封、缺乏新意與突破,必然就會被學生所拒絕。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方法上不能拘泥窠臼,要善于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綜合和靈活運用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規律,又符合大學生學習特點的各種方法,使之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創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方法,只能給人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中提供一個大的方向與一般的途徑,而要真正付諸實踐,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加以創造性地運用。在現代網絡社會,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日益多樣化、思想問題日益復雜化,要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道德層次和要求,努力進行方法上的創新。如果方法得當、通情達理,對方就容易接受。方法是開放的、發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敢于打破常規,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并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創造出豐富多樣的具體方法,只有不斷地進行創新,才能構建出適合高校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維實施方法形式,才能增強自身的生命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的創新應當具有前瞻性、預測性,應遵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根據現實情況不斷推陳出新,創新立體、網狀、互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斷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間。
三、小結
人們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追尋對方法的把握和運用,挑選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教育的網絡化趨勢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須與時俱進,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方法體系。方法得當,則得心應手、事半功倍。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線,主動占領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新陣地,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規律,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開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之路,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輻射力和滲透力,是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需要,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投身于網絡,就會落后于時代,為現代社會所拋棄。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根據“積極發展、充分運用、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的原則,運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和手段,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與吸引力,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實效性和針對性,不斷創新與網絡時代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入耳、入腦、入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臺灣省通志(卷二)[M].臺灣: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