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緒博
摘 要:當前,隨著我國企業的快速發展,企業管理者越來越重視企業財務工作,其中對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尤為重視。本文作者結合當前企業財務工作的相關實踐及經驗,對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進行研究,并提出有關構建的對策和建議,期望對我國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社會責任;財務績效;評價體系;構建對策
1 企業社會責任財務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的背景條件
目前我國對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的研究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相關財務績效評價體系方面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飛速發展,我國企業綜合實力不斷壯大,并成為了我國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最早出現的公司制企業形式要追溯到鴉片戰爭時期,面對所謂“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始效仿帝國主義國家,建立公司,以期達到“初則學商戰于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的目的,進而為壯大國力抗衡外敵。
時至今日,我國出現了非常多的著名企業,業已成為世界消費市場中眾多消費者關注的重點。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自有化的程度不斷提高,為各行各業企業的發展造就了良好的環境背景和物質基礎。但是,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現有企業的發展模式依舊在走一條利用低成本來追求規模經濟的發展道路,企業的發展和公司整體價值的提高是建立在浪費資源、過度開采、生產低端產品和低質量產品,以及推送低檔服務的基礎之上,這種發展模式已經成為了制約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一道障礙。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居民的整體文化素質也隨之增進,他們開始使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消費者的利益乃至國人權益。目前,在我國出現了很多居民與企業之間的糾紛,例如:紫金礦業污染當地環境事件;濮陽地表挖礦塌陷;四川地震樓房質量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在發生之后都成為了我國居民關注的焦點,并且我國民眾也開始對我國企業所自主生產的產品質量持以謹慎的態度,致使中國制造產品讓人望而卻步。這些現象的發生,無疑成為影響和制約我國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2 社會責任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的含義和特點
企業存在于社會之中,其員工和資源都來源于社會,其產品也被社會人群所消費。因此,公司形象和聲譽的形成都與企業能夠肩負起的社會責任,存在著重要的聯系。
2008年5月,中國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的《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承擔工作的通知》指出,將企業的“每股社會貢獻值”作為衡量公司質量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并且,具有較高社會貢獻值的上市公司,能夠通過影響社會公眾,使其更加全面的了解公司前期或當期為企業的股東及其利益相關者、社區和整個社會所創造的真正價值。這一觀點的提出,充分指明了我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企業當期利潤之間的緊密聯系。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利用企業的財務指標,或財務績效來對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進行衡量。當一家公司現有盈利較好時,我們就可以認為其充分履行了社會責任;反之,當一家公司現有盈利較差時,就證明其并沒有很好的履行社會責任,即可通過利用企業財務報告中的資產情況、現金流量、利潤狀況,來對企業當前所履行社會責任的高低進行評價。
作者在閱讀相關文獻和政府公文之后發現,我國對于利用財務績效體系來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評價的研究較少,且現有對該問題的研究尚處于初級層次,大多數是對該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因素進行研究。因此,本文將對現有我國學術界對這一領域的研究進行整合和匯總,并提出能夠幫助我國普及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的重要對策和建議。
3 我國現有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
為了更好的構建企業社會責任財務績效的評價體系,首先需要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并為每部分社會責任內容的評價設立相對應的財務指標。
3.1 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基本內容分析
(1)對投資者的責任。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內容包括對企業股東和債權人的責任。股東和債權人作為企業的重要投資者,都會關注自己投入企業資金的安全狀況。對于企業股東而言,上市公司不僅僅要保證企業股東資金的安全,而且還要保證投入資金的持續性盈利。對于企業債權人而言,上市公司應當保證其資金的安全,不將債權人的貸款資金投入高風險領域,并保證能夠按期歸還債權人的本金和利息。但是,風險越高利潤越大,股東希望實現資產的增值,就必須涉足高風險領域,而債權人偏向于資產保全,其需要的是歸還本金和低風險的利息收入,對低風險有天然偏好,這就導致股東與債權人之間存在利益沖突。因此,我國上市公司應當肩負起對投資者的責任,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
(2)對員工的責任。員工是企業的重要資源。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飛速發展,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已經促使我國走入了世界消費市場當中。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企業與企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僅再是資源和資金的競爭,更是高科技和人才的競爭。因此,對于我國上市公司而言,應當關注企業員工的發展和成長,將企業員工視為一種重要的資源,通過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保證其生活、工作的需求,從而促使員工能夠在現有薪酬福利水平之下為公司的發展增添更多的助力,而公司也能夠在高素質勤勞員工的帶領下不斷攀上新的高峰,為公司創收增添助力。
(3)對供應商的責任。我國企業應當肩負起對供應商的責任,供應商一般都扮演著上市公司的業務合作伙伴角色,處于價值鏈的上游領域。供應商能夠通過定期改善供貨品種、改善供貨速度來支持企業未來產品差異化和多樣化的發展。并且,我國上市公司大多數的供應商都是從事原材料開采、原材料加工等低價勞動力的行業,其通過低價勞動力解決了我國社會的就業問題。而上市公司作為這些企業的下游單位,通過對供應商提供的產品進行加工、包裝,會取得兩倍,甚至三倍以上的利潤。因此,為了更好的促進我國社會利益的分配更加均等,我國上市公司就應當開展與企業供應商之間的良好合作。
(4)對消費者的責任。上市公司的產品需要通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實現收益,其對消費者也應當肩負相應責任,主要包括:產品質量責任、產品安全責任、產品定期更新責任等等。這些責任產生的原因在于消費者是企業的下游顧客,其滿意度將能夠影響到企業整體利潤的增加和未來的發展。因此,企業應當肩負起保護消費者利益的責任。
(5)對政府、地區的責任。上市公司通常被認為是最成功企業的代名詞,擁有更大量的資金、更廣闊的市場、更廣泛的業務范圍、更豐富的產品。由于這些因素,致使每一個擁有上市公司的地區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著上市公司,能夠通過上市公司所上交的各種稅費來增加地區政府的財政經費收入。我國是一個民主、開放的國家,實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府固然是為人民服務的,需要企業上繳的稅費來支持其發揮職能,提供公共服務。只有當一個地區政府具有強大的實力時,才能夠更好的造福于民,也只有企業成為政府的重要支持時,才能取得強而有力的政策支持,從而實現本企業不斷飛速發展的目標。
(6)對環境資源的責任。上市公司應當對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環境資源肩負其責任。上市公司業務廣,每年所需要的環境資源數量非常龐大,為了更好的促進我國上市公司和中小企業的未來發展,就必須重視資源保護、重視環境保護。只有走可持續、綠色經濟的發展道路,才能夠為上市公司的未來發展提供提供一個健康、良好的環境。
3.2 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財務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相關說明
結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知曉,企業在構建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財務評價指標體系時應當關注的相關內容,在此基礎上,不難得出每部分責任所對應的財務評價指標,從而構建出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財務評價體系。
(1)用于評價投資者責任的財務指標:資產負債率;利息保障倍數;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
(2)用于評價員工責任的財務指標:員工的薪酬福利水平;企業員工的平均每年接受教育的經費數額。
(3)用于評價供應商責任的財務指標:應付供應商賬款的周轉速度;企業現金與應付賬款之間的比率。
(4)用于評價消費者責任的財務指標:銷售的增長速度和比率;產品銷售后退換貨的概率。
(5)用于評價政府、地區責任的財務指標:資產與企業繳納稅費之間的比率;稅費上交的總額等。
(6)用于評價環境資源責任的財務指標:企業環保經費支出總額;單位收入與其消耗能量的比率。
4 對上市公司構建社會責任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的對策和建議
盡管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進行分類,并對每項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進行說明,進而針對每項責任設立了相對應的財務績效評價標準,但由于我國社會責任財務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相關研究并不是十分完善。因此,為了更好的采用財務績效評價方式對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進行評價,就必須做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提升我國社會道德文化氛圍的建設,為了更好的為我國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發展的氛圍,促使我國企業肩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就應當在我國整個社會當中營造道德的文化氛圍。
(2)拓寬我國企業與利益相關者開展合作的業務渠道,增進我國企業與消費者等利益群體之間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從而促使雙方互通有無,更好的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3)企業應當積極應用財務績效評價指標對現有企業運營狀況進行打分,重視社會責任的履行,提升為人民服務的基本意識,進一步使上市公司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企業財務績效評價體系構建應該遵循以下最基本的幾個原則:一是完整性原則,二是客觀性原則,三是激勵性原則,四是創新性原則,五是可操作性原則。介于以上這五個基本原則基礎上,構建相關評價體系時還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評價指標的時效性問題,二是評價指標的可控性問題,三是評價指標的財務與非財務性問題,四是評價指標的量化與非量化問題。希望通過本文的簡要分析,可以給我國企業在構建財務績效評價體系時帶來一定的參考意義,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周旭卉. 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 會計之友(下旬刊). 2009(06)
[2] 章文芳,王帆. 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 會計之友(下旬刊).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