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維忠,邵紅英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外科護理課程項目化、情境化課程模式改革的研究
田維忠,邵紅英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目的 探討外科護理課程項目化、情境化課程模式的改革,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方法 整群抽取2010級高職護理10班、11班為研究組,2010級高職護理6班、7班為對照組。研究組采用項目化、情境化課程模式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課程模式教學。結果 研究組理論知識考核成績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均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護生與對照組護生對各自教學效果的評價比較,研究組認為本組教學效果好的人數多于對照組(P<0.05),實習醫院帶教教師對研究組護生的評價比對照組好(P<0.05)。結論 項目化、情境化課程模式能激發護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合作意識,有利于培養護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操作能力,能培養護生的綜合能力。
外科護理;項目化;情境化;課程模式
高職護理教育現已成為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主體,肩負著為各級醫療機構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的重任,其教育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護生未來的臨床綜合能力。如何將護理教育的學科型傳統課程模式深入地進行職業化改革是擺在當前高職護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1],是當前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近年來,我院探索以護理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外科護理項目化、情境化課程模式改革,取得滿意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1 研究對象
整群抽取2010級高職護理10班、11班為研究組(117人),2010級高職護理6班、7班為對照組(116人)。研究組男6名,女111名,年齡18~23歲,平均年齡(20.15±5.12)歲;對照組男4名,女112名,年齡18~23歲,平均年齡(20.05±5.0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取學科型傳統課程模式組織教學。研究組采取項目化、情境化課程模式實施教學:(1)課程開發方法:選擇從事外科護理課程教學工作或從事外科護理工作的中高級職稱教師、護師組成課程開發小組。課程開發小組由3名課程改革專家、4名護理實踐專家、3名資深專職教師組成,其中男4名,女6名;年齡33~55歲;文化程度:本科7名,研究生3名。按以下程序開發建設課程:①護理崗位調研:課程開發小組成員赴西部地區30余家二級醫院和三級醫院調研外科護理崗位工作職責、工作任務和執業能力要求,了解外科護士的知識、能力、素質需求。同時,對近幾年畢業的護生進行質量跟蹤調查,了解原有課程模式存在的問題。②修訂課程標準:課程開發小組分析臨床護理崗位調研結果,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和滿足護理崗位職業需求為目標,采用頭腦風暴法分析和討論課程架構、內容、教學方式和手段,進一步修訂課程標準。③教學情境設計:課程開發小組按照工作過程確立課程項目,以外科護理崗位工作任務為依據創設任務情境,以便在完成臨床護理工作任務的情境中掌握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④教學實施:由資深專職教師和臨床護理實踐專家在工學結合仿真實訓基地和醫院相關科室開展項目化、情境化教學及臨床見習,并對教學過程和效果進行及時評價。(2)課程實施范例:以“燒傷患者的護理”為例(3學時)。①課前分批組織護生到教學醫院燒傷科見習,了解燒傷患者的護理程序和護理的重點、難點,使護生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要求護生利用網絡搜集有關燒傷患者的診療和護理資料,自學教材內容,初步獲得理論知識。②利用臨床護理實踐專家提供的真實護理案例提出學習任務,激發學習動機。案例:患者,女性,24歲,被火焰燒傷后半小時入院,燒傷總面積50%,其中Ⅱ°燒傷面積40%,Ⅲ°燒傷面積10%,頭面部燒傷5%。入院測BP:10.7/6 kPa,尿量20 ml/h,四肢厥冷,呼吸急促。假設您是責任護士,如何按護理程序對其進行護理評估?可能出現的護理問題有哪些?如何擬訂護理計劃?③聯系燒傷科護理崗位工作任務,咨詢護理實踐專家后提煉出5項工作任務:對患者進行健康評估;提出患者的護理診斷并制訂護理目標;進行急救護理、休克期護理、創面護理、吸入性損傷護理、感染期護理、植皮術護理;健康教育;護理評價。④在高仿真一體化教室,利用多媒體和實訓器材創設模擬臨床情境,教師扮演責任護士并實施教學活動(2學時),借助多媒體呈現的醫院真實護理操作照片及操作視頻,并借助實物展示、模擬操作和適當講解對模型人按護理程序完成5項護理工作任務。⑤利用另一護理案例進行合作學習、角色綜合模擬(1學時):患兒,6歲,體重20 kg,在家玩耍時不慎打翻暖水瓶,雙下肢被開水燙傷后皮膚出現大水皰,皰皮薄,疼痛明顯,水皰破裂后創面為紅色。課前成立角色扮演小組,由4名護生分別扮演主管醫生、責任護士、患兒、患兒家屬,對上述護理案例按照護理程序進行整體護理,完成上述5項工作任務。要求護生課前進行必要準備,教師提供適當指導。在課堂上進行綜合模擬演練,其他護生觀摩,教師給予一定指導,結束后由5名護生組成測評小組對角色扮演的護生按照完成工作任務的質量和執行護理程序的情況進行評價,教師給予適當點評和總結,并用10道護考真題對全班進行測評。⑥臨床見習:組織護生分批到教學醫院燒傷科進行臨床見習,由資深護理實踐專家通過床邊教學加深護生的臨床情境體驗。
1.3 評價指標
課程結束后采用問卷調查、技能考核和筆試等方法進行課程開發效果評價。筆試由教學科從試題庫隨機抽取試題,兩組護生由教學科組織統一時間考試,考試結束后由教學科統一組織教師流水閱卷。技能考核由護生抽簽選題,3名資深專職教師和3名護理實踐專家按統一標準打分并取平均分。采用自設問卷對兩組護生進行外科護理課程教學效果評價,共發放問卷233份,其中研究組發放問卷117份,回收有效問卷11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9.15%;對照組發放問卷116份,回收有效問卷11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9.14%。采用自設問卷調查兩組護生的實習帶教教師對護生實習表現的評價,共發放問卷120份,其中研究組發放問卷60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00%;對照組發放問卷60份,回收有效問卷5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5.00%。
1.4 統計方法
用Epidata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3.0軟件對問卷及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護生理論與技能考核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理論與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生理論與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人數 理論知識考核成績研究組對照組組別操作技能考核成績117 116 91.94±4.15*83.42±2.7 77.90±5.73*69.34±5.04
2.2 兩組護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見表2)

表2 兩組護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n(%),人]
2.3 實習醫院帶教教師對兩組護生的實習評價(見表3)

表3 實習醫院帶教教師對兩組護生的實習評價[n(%),人]
3.1 項目化、情境化課程模式改革的意義
項目化、情境化課程模式由于從崗位實際生產過程出發,利用項目任務,依據職業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組織實施情境教學,能做到理論實踐一體化,是一種理想的課程模式。這種模式能提升護生的職業能力、滿足行業對人才素質要求的需要,將成為當前和今后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2]。外科護理是高職護理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主要培養護生在手術室和外科病房的護理崗位所必須具備的職業能力,課程開發小組以外科患者的整體護理工作過程為主線,將課程內容劃分為手術室護理、體液失衡及休克患者的護理、淺表軟組織感染患者的護理、神經外科疾病患者的護理、頸部外科疾病患者的護理、胸部外科疾病患者的護理、腹部外科疾病患者的護理、泌尿外科疾病患者的護理、骨科疾病患者的護理9個工作單元共50個工作項目,每個項目按照工作特點設置具體工作任務,讓護生在模擬工作情境中既掌握專業知識,又完成護理工作任務,從而培養職業技能。護生通過完成護理工作任務來培養團隊協作精神,逐步提高完整運用護理程序的能力,體驗臨床護理情境,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護生為主體”的教學新理念。
3.2 課程模式改革的效果評價
研究組護生的問卷調查顯示,護生對項目化、情境化課程模式改革給予較高評價,認為項目化、情境化教學能與臨床緊密結合,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實習醫院帶教教師對護生的實習評價結果顯示,項目化、情境化課程模式改革可使護生較快適應護理工作環境,團隊協作互助能力得到顯著提高,臨床實習興趣和解決臨床問題能力也有所提高。以臨床護理過程和崗位任務改革課程模式,通過識崗、臨崗、協崗、頂崗,讓護生早臨床、多臨床,使護生能較快地適應臨床護理工作,與房兆等[3]報道一致。因此,以護理崗位工作任務為驅動、以護理工作過程為載體實施項目化、情境化教學設計,使護生能較快地適應臨床護理工作。
3.3 問題與思考
3.3.1 課程改革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項目化、情境化課程模式改革是近年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新領域,提倡以職業能力、臨床任務、工作過程為導向調整課程內容和設計教學方法,采用床邊教學、角色模擬教學、案例輔助教學等教學策略,強調“學習在護理崗位上,工作于學習環境中”的職教新理念,從而提高護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然而由于長期受學科教育模式的影響,大部分高職教師習慣了以課堂、教師、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法,因此,有必要讓更多的高職教師參與到課程改革行列中來,不斷更新理念、創新方法,以期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3.2 教學資源供需失衡 項目化、情境化課程實施需要配置高仿真校內實訓基地、先進的醫護設備、高科技輔助教學設備、現代化模型設備、智能化模擬患者、充足的見習實習校外行業基地等教學資源,但是目前高職院校因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使校內實訓基地與實訓設備、實習基地供需失衡,西部地區這種現象尤為嚴重。因此,根據臨床護理工作崗位任務的要求,通過各種渠道加大項目化、情境化課程模式配套教學資源配置力度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國家專項資金支持、校園資源共享、學校情景化仿真環境建設等。
3.3.3 教材編寫模式落后 目前,大部分高職護理教材采用“醫療+護理”的傳統編寫模式,而臨床護理模式是整體護理,執行護理程序。因此,應鼓勵和組織教師嘗試以“護理程序模式”選擇和重構課程內容,以職業能力、臨床任務、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和編寫教材。
[1]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 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S].教職成[2011]12號.
[2]姜金鑫.工作過程導向的實踐性課程構建[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23(5):31-34.
[3]房兆,孫慧,張乃正,等.護理學基礎項目課程模式開發與實踐[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1):111-112.
G423.07
B
1671-1246(2015)10-0138-03
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SGH1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