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書云 李韋嫦 吳鋒 甘春霞 黎意慧
【摘 要】探討在現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上,整合生命教育內容和實施方法,力求培養高級技能人才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高職院校 生命教育 整合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C-0072-02
一、高職院校生命教育課程建設的狀況
據現有資料表明,當前,大學生生命教育在很多高校均有開展,但關于生命教育課程建設,沒有形成完全符合生命教育需要的課程體系。相關教材的開發,也只能說是剛剛起步,筆者通過對廣西區內多所高職院校進行一項關于“大學生生命教育教材”建設情況的調查,結果也充分證明了“生命教育教材缺乏”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
當然,雖還沒有完整的生命教育教材可供使用,但在廣大高校里所開展的生命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是時代的需要,更是廣大大學生健康、快樂、順利地成長的有力保障。目前高職院校對生命教育教材的選取,多由院校自身根據授課計劃需要與教師自身能力所及來進行,具有內容設置不夠規范、主觀性強、結構不科學、邏輯性差、實施不全面講授又單一等特性。課程設置各有不同,內容更是有著多方差異,這是不同院校開展生命教育價值取向不一的表現。因此,如何整合目前關于生命教育的課程,顯得非常有必要,這也是思想政治與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亟待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
二、生命教育課程整合的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生命課程整合,雖然不是要面面俱到,但其內容與結構必須具有系統性,從認識生命到尊重生命,從欣賞生命到呵護生命,從完善生命到升華生命等環節,都應該具有連貫性和完整性,不應該割斷生命本身的統一性。只知其生而不知其死、只懂其苦而不懂其樂、只顧自己享受而不顧他人疾苦,只會安逸索取而不會去創造奮斗,只注重人生結果而輕視人生過程等,都是片段式的觀念,根本就不能領會到生命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二)科學性原則
生命教育內容的科學性是不容置疑的,其所涉及的知識都必須是客觀真實的,以及是符合人類歷史事實和發展規律的。那些虛偽的、庸俗的、迷信的、宗教的理念與知識,絕對不可能成為生命教育中的價值導向,更不可能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意識而加以肯定和宣揚,否則就會誤導人們對生命本質的領悟,并會進一步影響到人們正確的生命觀的形成。因此,在課程內容的整合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事求是為準則,以科學知識為內容,以人的健康成長為核心。這也是科學性原則在生命教育上的內在要求和體現,同時也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和順利成才的前提和保障。
(三)時代性原則
每一個時代都具有其獨特的時代性,而與時俱進則是時代性的核心品質,同時也是生命教育中生命活動應該具備的內在品質。因此,生命教育課程體系應該不斷概括與把握時代的內容,觸摸時代的脈搏,引進時代的元素,集中反映時代的本質特征,從而體現時代精神要求的精髓。課程內容的整合要善于從生活中抓住具有生命教育價值的東西,比如:針對地震事件,積極開展生命科普知識和安全常識教育;針對社會上各類壓力下脆弱人群的自殺現象,正確引導大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人生觀,不能被現實中的某一挫折打垮。
(四)發展性原則
生命教育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在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基礎上,煥發人的生命活力和創造人生價值、發展生命和完善生命,其必須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即遵循發展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就是要尊重生命,順應生命,完善生命,從人成長的角度促發展,以人的成才為中心,以人的健康成長為根本目的。生命教育課程的整合,必須遵循此原則,結合大學生的生命特征和需求來構建教學內容,讓廣大大學生在教育中真正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可親、可愛,真正的領悟生命的真諦和發展升華生命的品質。
三、生命教育課程整合的內容
(一)生命意識
生命意識是關于生命是什么以及應當如何對待生命的觀念,它不僅包括對基本生命知識的認知,也包括對大學生關于自己及他人生命認識的觀點。生命意識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正確理解生命的含義,深刻認識生命的本質,形成對生命的積極與正確的認識。這是生命教育的前提與基礎,也是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務和目標。
(二)生命價值
人的生命是有價值的,且人的生命價值在于社會屬性而非自然屬性。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越來越復雜,許多不良的社會現象嚴重腐蝕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使他們妄想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就能獲得人生中的名利、金錢、享樂等這些東西。生命價值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大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名利來衡量的,而是對社會的奉獻,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之所在,從而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念。
(三)生命歷程
生命歷程看似是生命的過程而已,其實不然,因為人的本質屬性在于社會屬性。生命歷程不僅體現在大學生對生命存在的生物性的認識,更多的在于關注大學生對生命過程的社會性的把握。生命歷程教育主要包括生命規律教育、挫折教育和生命技能教育等。生命只有一次,且過程不可逆;人的生命過程充滿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樂,也并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時不時會遇到各種困難與挫折,有時甚至會是致命的失敗。生命技能教育則是要教會大學生掌握生命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技能。其中,如何脫離人生險境、怎樣掌握必要的知識與技能,為以后走向社會順利發展自我生命提供必要的動力支持,尤為重要。
(四)死亡
關于死亡的現實問題,不必神秘也不必恐懼。死亡教育就是要讓大學生一方面正確地認識死亡、坦然面對和接納死亡,另一方面通過死亡問題促進大學生不斷地反思生命的意義,從而增強生命意識,使他們更加積極地面對人生,更加嚴肅認真地對待生命和熱愛生命。人固有一死,但要死得其所;死并不一定就是悲慘的結局,死也要死得有社會意義;死亡并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最終手段,誰都不能輕易用死亡來否定自身生命與他人生命。
(五)生命關懷
生命關懷不僅僅是體現在自身和親人的身上,而應該更多的存在于人際交往中。一個人,不是孤立無援地生存在冰冷的塵世里,其必須得與其他人交匯才能夠稱得上具有社會意義的真正存在。每個人都要在別人的認同與社會肯定下,才會有活著的意義與價值。生命關懷教育,就是教會大學生如何與他人和睦相處,如何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如何幫助他人的同時也能助己,從而為自己也為社會創造一個有利的人際關系網絡,在關懷自我成長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助人為樂的本質意義。
(六)生命信仰
生命要有信仰,這是生命的精神境界,也是生命存在的社會要義。生命無信仰,就如沒有靈魂的軀殼;生命有了信仰,才會充滿活力、希望與生機。生命信仰教育就是要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存觀和發展觀,認可自我存在于社會中的意義與價值,真正懂得自身存在的精神支柱與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同時,促使大學生由衷地產生對于生命的敬畏之情,讓他們能夠深入認真地思考人生,謹慎地而又科學地對待生命,努力做到欣賞生命、珍惜生命和發展生命,從而提升自我生命的社會意義和質量。
四、高職院校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的主要措施
(一)大力提升師資隊伍水平
課程教學,教師在其中歷來起著主導性的作用,教師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因素,在學生的生命歷程中充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在高校生命教育隊伍主要存在著兩方面的不足,一是數量缺乏,二是質量不高。從事大學生生命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包括專、兼職)數量上不足,不能完全滿足教學上的需求量,從而導致教學任務繁重,生命教育質量不高;另一方面,具備心理學、生命學等專業知識、技能的教師嚴重缺少,甚至有些教師對生命教育本身存在諸多非理性認識。因此,不僅要從數量上補充教師的力量,而且更有必要從質量上提高教師的能力與素質水平。
(二)嚴格規范日常教學管理
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日常教學管理工作看似平凡,實則是重中之重,課程內容整合得再好,也要落實到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去,才能體現生命教育的實效性。規范好日常的教學管理工作,不僅起到了督促課堂教學、規范教師行為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而且能夠進一步規范學校整體學風,并有利于在全校形成良好的生命教育風氣,推動高效的生命課堂建設,從而為廣大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優質的理論指導與生命安全保障服務。如果一個學校的日常教學管理工作都做不到位或者不規范,那么這所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可見一斑,更談不上具有現代生命特征的先進育人理念。
(三)加強開展生命素質拓展訓練
平時學生對生命知識的了解、對生命態度的端正和對生存發展必需技能的掌握,不是僅憑課堂教學活動就能達到,還需要在生活實踐中鍛煉和加強才能獲得。加強生存技能訓練、危機環境中的自救體驗、化解生活中的困頓實踐和自發的在各類生命挫折歷程中磨礪等,都是提高生命力強度的好方法好途徑。即是說,平時注重加強生命素質拓展訓練,是增強個體生命活力和生命潛能開發的重要措施。我院的實踐證明,開展各種生命素質拓展訓練活動,對廣大學生生命能力的培養有著很大的幫助與促進作用,對促進學院優良學風的建設、全方位地培養塑造新時代需要的高素質技術人才,具有特別重要的時代意義。
(四)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測查(評)、咨詢與輔導工作
目前的高職院校,基本上都設置有負責大學生心理健康測查(評)、咨詢與輔導等方面工作的機構,在生命教育教學中,應該充分地調動和發揮這些機構的功能與作用。心理健康測查可以篩選出心理健康狀況欠缺的學生,心理咨詢可以為有生命困頓的學生提供有力的支持與幫助,心理輔導(包括團體和個體輔導)能夠提升學生的生命意識和生命品質。可以說,在當前廣大高校所開展的各類生命教育教學活動中,心理健康測查、咨詢與輔導工作越來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重視和做好此項工作,已經成為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的共識和中心工作。
【參考文獻】
[1]秦月,彭潔,楊近平.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思考[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
【基金項目】2011年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點項目(2011JGZ092)
【作者簡介】阮書云(1969- ),男,廣西博白人,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