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情
河北省任丘市出岸鎮王務中學
漫談語文教師傾聽的藝術
張大情
河北省任丘市出岸鎮王務中學
傾聽是一種美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傾聽上升到藝術范疇則要求教師打破慣有的思維定勢,拋開話語霸權與權威意識,更多地關注學生發言中的閃光點,從學生的發言中捕捉帶動課堂的有效信息;教師能夠抓住啟迪學生思維的契機,引導學生活躍的思維走向一個發展、體驗、探究的世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關注學生的發言,關注學生的感受和興趣,關注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和心靈碰撞,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
語文教師;傾聽;素質
會不會傾聽與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觀緊密相連。是把學生引進自己設計好的圈子,限定學生的思維唯恐課堂“大亂”,還是打破思維定勢去傾聽學生,真正體現以學生的認知為主?近日筆者在外地聽了幾節參加全國競賽的語文課,一位教師上《裝在套子里的人》,就明顯地忽視了對學生的傾聽,而是本著預設性課堂模式,“牽”著學生向既定結論進行求同思維。如師問:“‘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差點兒結了婚’這句哪個詞語值得玩味?”生答:“差點。”師急忙說:“找得好!這詞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事實上沒結成婚,二是有過一場戀愛。鎖定戀愛風波,讓我們解讀別里科夫……”師問:“從對漫畫的態度我們揣測一下別里科夫的心理?”生答:“恐懼害怕。”師啟發說:“用4個字來說!4個字!”生遲疑……師說:“我來概括吧——驚恐萬狀!”
這樣的教學其實質是教師心目中只有答案而無學生,當教師驕傲地宣稱:“還是讓我來說吧”、“還是讓我來概括吧”時,無形中已替代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一個學生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因話筒不在其面前,這位教師就說:“那算了吧!”話筒離得太遠這種不愿傾聽、不尊重學生、自己總是高高在上的教學行為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嗎?能讓學生打開心靈的窗戶與教師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嗎?只能讓學生忐忑地揣測自己的回答是否迎合老師的意圖,陷入4個字或兩個字的狹隘的胡同,怎么會有心靈的碰撞呢?怎么會有民主和諧、師生互動、合作交流的課堂氣氛呢?
一位老師在教《窗》時設計一個題目:假如這個故事沒有完,又一個病人住進來,會發生什么樣的事呢?問題的設計很有創意。而有的同學故事編得也情節曲折動人,有的學生想象力特別豐富,有的學生的語言富有詩意,如“一覺醒來,陽光灑滿了窗口”。只有善于傾聽的老師才能善于發現,才不至于盲目鼓勵,錯誤引導。
標準對閱讀教學作了這樣的規定:“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才是閱讀的主體、對話的中心。因此教師要耐心細致地傾聽學生獨到的理解和個性化的體驗感悟,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閱讀氛圍,鼓勵學生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尊重學生的不同的心理發展水平,尊重學生客觀存在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
早在1921年陳獨秀在《新教育是什么?》中就提出“現代教育是學生教先生”的觀點。當代的信息社會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渠道更加寬廣,教師用知識建立的權威被打破,教師不再是學生傳統思想上的唯一崇拜者。再加上青少年特有的年齡特點:有強烈的求知欲,觀察世界的眼睛充滿了探索性,對生活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想像力豐富,思維跳躍激蕩。因此顧明遠教授指出:“21世紀的教師應該是與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魏書生),不能用現成的答案、固定的思維方式去同化學生,扼殺學生的創造力,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浙江江山中學鄭逸農)。有了這種心理基礎,教師才可能放下架子,打破權威意識,去傾聽學生;才會在傾聽時尊重多樣性,珍視個性;才會在傾聽時發現學生發言中的亮點,激活學生思維,創造出寬松、民主、融洽和諧、平等互動的教育生態環境。
心理學上有皮革馬利翁效應,也就是愛的效應,究其本質愛心讓被愛者覺得被關注被欣賞,從而喚醒他內心的追求。課堂上教師作一個忠實的聽眾,會使學生感覺到這位聽眾喜歡自己發表的見解而滿足自我存在的重要性,以致說得更明白,即教師的傾聽激勵了學生想要表達的愿望。如果學生發言聲音小或結結巴巴,或由于緊張語無倫次,有的教師有時忍不住不屑或不滿,這對學生傷害最大。特級教師錢夢龍曾說:“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讓怯懦的人勇敢站起來,讓無能的人有能,讓無知的人有知。”在筆者所聽的這次比賽課中有一位老師做得很好,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她用了很多這樣的語言,如:“要不要老師配合?”“他讀得怎樣大家評評看?”“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他考慮得很細致,是位細心的同學,誰能回答這個問題?”這位老師拋開了話語霸權,用充滿激勵的話語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敢于表達的情境,所以學生的思維很活躍,課堂氣氛亦很活躍。
教師的傾聽激勵著學生去積極思辨,激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只是傾聽。在傾聽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發現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憤”、“悱”狀態,在其“山重水復疑無路”時,引導他們經過爭辯、討論、探究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錢夢龍老師就善于傾聽學生提出的疑問,并把所有的問題迅速歸納整理,理出一條對理解課文有益的思路,這是在傾聽中撥沙揀金。
傾聽才能更好地引導。學會傾聽、很好地運用傾聽藝術的老師,才會留心抓住契機,將矛盾引進課堂,激活學生思辨的火花,引發學生自主思考。這樣,課堂才不會成為一潭死水,而成為思想交鋒合作學習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