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重慶市第四十九中學
我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認識與做法
吳海燕
重慶市第四十九中學
要搞好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使語文教學真正踏準時代的節拍,就必須重視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提高,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忽視了閱讀教學,就會使學生的寫作成了無源之水。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積極主動地練好閱讀的基本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的學習就會“源深而流遠,根固而木長”,我們的學生就會成為未來書香社會的主人。
初中;語文教學;閱讀教學;課外閱讀;閱讀習慣
語文學習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閱讀也應該伴隨人的一生。在當今信息膨脹的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閱讀是不可替代的。看電影、電視時,聲音、圖像都是設定好的,你只是一個相對被動的接受者,會缺少想象。而閱讀的過程卻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語言文字可以為你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你的心靈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個想象的世界里翱翔,你能夠與遙隔千載的先人們進行超越時空的精神對話……閱讀能夠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從提高寫作能力來看,閱讀是根本,是前提。抱怨寫作沒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書讀得少。因為閱讀是吸收,是積累;寫作是抒發,是表達。自古便有“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誡我們要廣泛閱讀。畢竟一個人的直接經驗相對來說較少,需要間接經驗來補充、豐富、激發自己的想象力,而閱讀便是間接經驗。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個“讀”需要一定量的積累,長期地,持之以恒地,這樣定能收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效果。另外,閱讀一直是中考的重中之重,占據了超過三分之二的總分值。
閱讀對于學生來說是如此重要的,要搞好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使語文教學真正踏準時代的節拍,就必須重視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提高,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忽視了閱讀教學,就會使學生的寫作成了無源之水。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積極主動地練好閱讀的基本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的學習就會“源深而流遠,根固而木長”,我們的學生就會成為未來書香社會的主人。
要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所謂閱讀習慣,指的是學生在閱讀行為中針對閱讀對象所表現來的一種行為特征。它是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讀書”(葉圣陶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培養查閱的習慣。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于難以認識、理解的字、詞、句及時查閱工具書,直到弄明白為止。有輔助資料盡量參照、查閱,以加強理解。
(2)培養下批注的習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對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討的地方用不同顏色的筆勾劃出來,以便過后再思考。同時,要求學生對領悟之處也作下特定的標識。
(3)培養作讀書卡片的習慣。將文章的內容濃縮在小小的卡片上,將書讀薄;將優美的語句或新了解的知識摘抄下來,建立自己的資料庫。
(4)培養思考質疑的習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語)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從而提出新的問題并盡力去解答。
(5)培養與他人交流閱讀心得的習慣。“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交流心得可以領悟整體、體味局部,并充分體驗到讀書的樂趣。
(6)培養速讀習慣。即集中注意力默讀課文,不動唇、不指讀(每分鐘500字左右)。
其次,進行高效閱讀的教學模式,過程如下:
(1)導入:恰當而精彩的導入是教學順利進行的第一步。導入方法有復習導入、背景導入、創設情境導入等,方法多樣,可根據文章特點和學生情況而選擇,以求激發學習興趣。
(2)交流預習情況:有條件的可利用展臺,無條件的可分組交流,或選擇有代表性的進行全班交流。對于預習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可用討論的形式給予指導,對于一時難于解決的問題就留在學習過程中解決。(三)品讀感悟:
讀:初讀文章,整體感知。指導學生按不同文體的閱讀要領進行閱讀,抓住關鍵詞句和語段整體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在學生預習充分的情況下,也可以直接讓學生選一組詞讀一讀。注重詞語的理解與積累。理解詞語需要結合語境揣摩其中的意味,閱讀教學中解讀字詞往往與句段的思想內容相聯系,如果抓準一個詞語,會收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激活學生的思維。)
品:精細閱讀,局部揣摩。指導學生養成圈點批注的習慣,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動人之處,揣摩詞句的表現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在美質。(讓學生自選一組句子品一品。指導學生提取信息:抓住重點句、中心句,概述文段要點;抓議論句、抒情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悟:提高性閱讀,鑒賞文章特色。指導學生從作者的寫作目的著眼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揣摩文章在內容與形式上的亮點、美點,體會文章的藝術特色。(精選一段文字說一說。美段欣賞有兩個層次:知道哪個詞、句子好;知道寫出了什么?好在哪里?讓學生在修辭、煉字、結構特色、表達方式等方面提高鑒賞能力,進而提高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
“品讀感悟”由三個環節組成。一讀。讀”是進入文本,與文本對話的重要途徑,是貫穿教學始終的學習手段,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依據對文本的理解層次分為初讀、精讀和提高性閱讀。初讀就是走近文本,傾聽文本,領會意思,整體感知。二“品”。“品”是在對文章的精細閱讀中進行局部揣摩,與文本對話,去經歷文本情感歷程與自己生活體驗的碰撞。三“悟”。“悟”發生在提高性閱讀時,使學生站在一定高度審視文本的美點與亮點,積累寫作技巧,提高思想覺悟。縱觀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讀書猶如品茗,只讀不“品”無法進入境界,多讀也無益;只“讀”不“悟”難于提升覺悟,于事亦無補。
這種“讀”“品”“悟”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我們在教學的準備階段有的放矢,在課堂教學中循序漸進,實現從課上到課下的高效突出,從而提高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