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忠明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四中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導入技巧
熊忠明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四中
課堂教學是一個整體,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課堂導入能成為整個教學內容的基礎,促使整個課堂一氣呵成。因此,應追求導入技巧化,為課堂教學整體藝術化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導入的主要方法。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教學規律和新課標理念,結合課文重點內容來設計導入的方法,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觀點:
1.“開門見山,揭示新課”導入法。
當前教學中提倡一種教學方法——目標展示法,又稱“一課一得法”:要求學生在有限的45分鐘內能夠正確、完整地掌握一項重點內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師明確課文重點、確定目標。一進課堂,就直奔主題,即“目標展示”導入。如:我上《談語言》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語言,是我們人類交際的主要工具。怎樣使文章的用語口語化、規范化?學習《談語言》這篇課文后,我們就會找到答案。”目標展示導入法醒目,直截了當,直切主題,是一種很好的導入方法。
2.“聯系舊知,揭示新知”導入法。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不是被動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所以,我們在教授新知識的同時,能夠巧妙地聯系學過的知識,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情境。如:我在講授《醉翁亭記》時,首先讓學生迅速地回顧我們前面學過的課文《岳陽樓記》,再自然地過渡到新課的學習上。
3.“巧設懸念,引人入勝”導入法。
有針對性地設置相宜、精當的問題導入,這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導入方法,即“丟包袱”法。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心理學上認為:思維過程通常是從需要應付某種困難,解決某個問題開始,概括地說,思維總是從某個問題開始。根據這個原理,新課的導入,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既體現教學重點又饒有趣味的問題,誘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創設逐疑探秘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課,我一上課就說:“今天語文課,老師考大家一道科普題。”語文課考科普題,一下子吊起了學生“胃口”。于是,我問大家:紅色的花朵熱情,奔放,令人賞心悅目,精神振奮。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學生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經過討論之后,引入新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一課重點內容自然迎刃而解。
4.“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導入法。
青少年的思維活動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經常動手,可以刺激思維發展,提高智力水平。課堂上采用“動手操作”導入,可以大大活躍課堂的氣氛。如:學習詩歌《湖心亭看雪》,事先叫學生準備好畫筆、顏料。正課開始,我就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比賽畫畫,請根據詩歌《湖心亭看雪》的內容,畫一幅畫,看誰畫得又快又好。”學生一聽,可來勁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樂乎,整個課堂氣氛被調動起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5.“直觀演示,提供形象”導入法。
初中生還處在青少年時期,偏重感性認識,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根據這種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應大膽采用直觀教具導入。這種方法是利用實物、標體、模型或掛圖等直觀教具,引發注意力,激發興趣。直觀教具可利用現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學習《草莓》一課時,我就直接拿著一個草莓進課堂導入新課,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6.“留心觀察,利用教材資源”導入法。
不少同行以為教材資源即課文,其實,教材資源除課文外,還包括附圖、插圖、附文……這此都是教材資源。現行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插圖,它配合課文中的主要人物、情節、景物繪制或拍攝而成,是語文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插圖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還可以用視覺形象補充文字描繪的不足。舉例說:我在講授《鳳箏》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看教材上的一幅插圖,然而問:“大家先不要看課文內容,說說這圖上畫了什么?”有的學生說,畫面上畫了三個孩子,一個在門里兩個在門外,他們都在專注地看天上的鳳箏。老師又問,誰能具體地描述一下這三個孩子的神態?有的說門外的孩子彼此搶奪著,似乎那小一些的孩子也想過過自己掌控鳳箏的癮,而那個大些的孩子,憑著自己的人高馬大執意不肯。有的學生說那在孩子借了小孩子的鳳箏,就不肯還了。有的學生又搶著說……從這些學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學生參與的熱情非常高,而學生的積極參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教學效果好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我事先也沒料到一幅小小的插圖能引來學生強烈的興趣,就像一泉活水,蕩起了無限的漣漪。
7.“利用音樂,創設情境”導入法。
悅耳動聽的音樂可以產生愉悅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樂法導入會使學生快樂地進入課文中的情境,接受新知識。如《阿炳在1950》一課,我先簡單介紹《二泉映月》這首名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的錄音帶,讓學生欣賞。《二泉映月》:是一首用變奏手法寫作的作品。開始有一個像是感懷、嘆息般的引子,幾小節后出現的主題具有感慨萬千的情緒。這個主題在全曲出現多次,隨著旋律的發展,時而深沉,時而激揚,時而悲惻,時而傲然。激昂悲憤的語調,似乎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詛咒了現實的殘酷和社會的不平,同時又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但又交織著疑問和傷感。由此而引出阿炳,讓學生來探究阿炳坎坷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