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甜
重慶市輔仁中學校
高中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嘗試
趙 甜
重慶市輔仁中學校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聯系學校生活。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例如:開學初,學校要進行為期一周的軍訓,嚴格軍訓對于從未接受過正規艱苦的高一新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大多都是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有的人難以堅持有不少同學暈倒,出現小動作,甚至與教師教官發生爭執誤會等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決不能輕易放過,老師也不能單純地教訓或壓制,可以采取一種方式,所謂“打開天窗說亮話”,以演講和討論的方式把這些問題放在桌面,讓大家一起參與討論,都可以讓學生們去說、去講,讓學生在談論中在思想上自省。這樣的效果遠比教師的說教好,教師只是起引導的作用。
聯系社會生活。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一片天地。例如:針對當今社會上一些時髦的廣告詞,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領鮮”、“繪聲繪色——陳慧琳上海演唱會”等等,這一類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范用字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醫生,走入社會去糾正這類現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的語言文字的知識,養成寫規范字,說規范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另外,只要能留心,就會發現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報、幫商家設計廣告詞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語文實踐活動。
聯系家庭生活。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則可以讓他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則可以讓他寫一寫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這樣一來,學生既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又有了生活實踐能力;并且學生的積極性高昂,家長更是倍加贊許。
著名教育專家崔巒指出:“要改變教學內容單薄、教學形式單一、教學過程凝固、教學方法僵化的狀況,課堂要向自然、向社會、向現實生活開放。”生活化課堂就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師應該讓課堂與生活鏈接,喚醒學生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去感知、理解語文,進行個性化解讀,真正實現“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溝通,這樣語文學習的天地才能更寬廣。在實踐中,筆者總結出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的“三部曲”,即:教材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教學生活化。
1.教材生活化。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資源,是培養能力的依托,是培育人文素養的載體和沃土。如果要實現語文與生活的聯系,首先就要實現教材與生活的聯系。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的關系,把教材分成三類,即:再現生活的教材、貼近生活的教材、遠離生活的教材。針對不同類型的教材,采取不同方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累生活,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再現生活的教材:學習之前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和景物,學習之后再到生活中驗證、提高認識。貼近生活的教材:對照現實生活學習,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去尋找鮮活的類似的典型,收集當時當地的實際材料,對照課文學習。還可以進行相關的參觀、訪問、實驗等拓展活動,結合教材觸類旁通,以加深感悟理解,使學生受到啟發。遠離生活的教材:指導學生去分析對照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的例子,或增加對比閱讀的文章,或觀看音像資料,加深理解,進而升華理解,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認識方法。
2.情境生活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獲得學習語文的興趣可以從創設情境入手,讓他們主動參與、積極投入地學語文。比如通過游戲、音樂、競賽、表演等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這樣會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貼近,使學習過程充滿情趣。
所不同的課文聯系起來,進行比較式的閱讀,是一種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過程。
3.教學生活化。
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對當前語文教材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現有的語文教材是科學的、嚴謹的,教師應該相信教材,但不能迷信教材,應該用好教材,但不能只教教材。教材的編寫由于客觀和主觀的原因,難以使教學內容符合不同地方的生活實際。這種地域不同產生的風俗差異、生活差異是難以避免的,因此就需要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優化教學內容,使之更具生活化。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狀況對教材進行大膽地“刪”,刪去教材中有些不符合學生現實生活狀況的內容;也可以對教材進行適度地“增”,增加一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內容。同時在文本學習時做到三突出,來保證文本學習質量。突出精要,緊緊圍繞學習重點,問題設計緊密結合生活實際和生活體驗,觸動學生心靈;突出層次,問題應層層推進,適合學生認知規律,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將對教材的理解轉入到對生活的感悟中;突出關聯,抓準教材的生活聯系點、讀寫能力訓練點、情景創設點、育人聯系點,更有效地發揮教材的核心輻射作用,強化學以致用的意識。
教師們盡可能地打通教室與外部世界的聯系,讓學生在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把校園、圖書館、體育場、農貿市場、風景名勝等變成學生學習、求知、感悟生活的課堂。
[1]王晨.重讀呂淑湘走進新課標:什么是語文[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