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奕賓
資陽市雁江區伍隍鎮中心小學
教師個性語言的魅力
羅奕賓
資陽市雁江區伍隍鎮中心小學
面對低年級學生,教育戰線的許多同仁都情不自禁地發出這樣的喟嘆:低年級難教。其實,這倒不是因為知識缺乏而難以勝任,而是“縱有千般力,不知何處使”的緣故。
畢竟,小學生的個性特點決定了他們具有好奇心強、注意力差、抽象思維弱、分析能力低等共性。故在課堂上就形成了“你講你的,他玩他的”這一讓教師很難把握教學分寸的現象。針對這一情況,靜下心來,細斟酌,再思量,原因還得在教師自己身上找。根據我多年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經驗,本人認為,這一現象的根源,那就是“教師的語言缺乏感染力,沒能更好地抓住學生的心”,因為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能夠在更大程度上吸引住學生,激發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以及渴求知識的欲望。但是要做到語言具有相當的“感染力”,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盡量地化“書本知識”為“兒童化口語”之外,教師還得注意以下幾點:
因為小孩子剛剛脫離母親的懷抱,還存有一種很深的“戀母情結”,一時半會兒,還難以割舍,到學校后,總覺得心里空蕩蕩的,像缺少了點什么,顯得渾身的不自在。這時候,我們教師若能用一種“溫柔甜美”的語調和他們傾心交流,讓他們找到猶如是和母親在一起的感覺,那么我們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攫取到孩子的心。如:我經常對他們說:“小朋友,媽媽送你們來學校讀書,看你們這樣認真,媽媽一定會很高興,會很喜歡你們的,對嗎?”像這樣主動和孩子們套近乎,使他們在“溫柔甜美”中體味出教師的愛,從而樂意去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
正處于發育初期的兒童,自身的語言系統還不是很完善,根本還不能像成年人一樣,先將對方所說的話籠統地記下來,然后再去回味理解;他們只具備了直接的“瞬間反應”,不善于總結歸納。也就是說,當孩子聽完某句話的時候,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信息反饋,時間一長,就難以再將原話進行轉述,甚至于連說的是什么意思也不是很清楚了。因此,兒童是接受不了“長句子”的。如:教師要表達:“小白兔和小灰兔去幫助老山羊爺爺收地里的白菜?!边@層意思。但由于這句話太長,內容太雜,小孩子一聽,來不及將眾多復雜的信息全部接受,究竟“小白兔、小灰兔、老山羊爺爺”是怎樣的關系,頭腦里只是一片模糊。如果將這個句子改成如下的簡單短句,恐怕情況就大不一樣。如:老山羊爺爺在地里收白菜,小白兔去幫忙,小灰兔也去幫忙。這樣的句子不但結構簡短,而且意思清晰不重疊,對小孩子來說,接受起來就方便得多了。
雖然初入學的兒童在感知過程中,分析能力也有一些發展,但發展水平總體上說是很低的,他們只是善于直接感知,而又苦于分析能力差,這樣就很容易發生錯覺,因此,對兒童說話的語速必須要慢,讓他們在時間上有一定的思考余地。如果語速太快,兒童反應不過來,就會對老師所講的內容毫無所知,且容易疲勞,這對小學生的身心和能力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然而,我們有的教師為了圖方便,常用對成年人說話的速度來跟兒童說話,這是嚴重違背心理學規律的。
兒童好奇心強,他們喜歡稀奇、異樣的東西,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只使用那一成不變的腔調和語言,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感到乏味,失去興趣。因此,對兒童說話的形式要講究多樣化,常常須推陳出新,發掘出語言的新意。充分利用兒童的這一獨特之處去吸引兒童,凝聚其注意力。如:每次上課,教師總說:“上課了,請坐好?!币淮蝺纱芜€行,長此以往,他們就會不耐煩了,甚至于不當回事。但如果教師不斷地變化方式,設計一些帶有鼓勵性的語言來激發、啟迪,效果就截然不同。如:今天說:“王小剛坐得真端正,大家也和她一樣坐得好,”明天則說:“看誰坐得最好,老師就表揚誰。”后天又說:“坐得最好的孩子就是最聽話的好孩子,”等,每逢這時,他們就會想:今天老師表揚這個,明天表揚那個,后天我一定要爭取得表揚?無形中又給了小孩子一種潛移默化的進取力量,留給他們一個“自我反省”的空間。
兒童的有意注意力不能持久,不能穩定,容易分散,據一些觀察材料表明,七歲兒童最長可以連續注意10分鐘至15分鐘,這一年齡特征,就要求我們對兒童說話要“精練,”絕不能長篇大論,盡可能地在兒童注意集中的區間內,用精簡的語言有效地解決問題,因為超過了孩子注意集中的期限,去無休止地講,不但不能使孩子掌握知識,反而還會使孩子已接受的東西變得更加模糊,古人云:言多必失嘛!我曾經就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講古詩《春曉》的時候,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在我粗講之后,就鞏固記憶;二組則反復地講其中的字、詞、義,等他們均已不耐煩時,再讓其鞏固記憶。結果呢!一組學生都能完整地說出詩的意思,可二組學生就只能略知一二。事后,有學生來給我說:“老師,為什么你越講我越覺得聽不懂呢?”“那你以后還聽沒有?”“當然沒聽!”說來,這又和“費力不討好”有什么本質上的差別呢!
兒童有兒童的年齡特征,并有其特別的個性傾向,在教學時應該區別對待,同時,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也還需要緊緊抓住低年級組學生的共性,投其所好,進行卓有成效的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