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敏
石家莊市藁城區第九中學
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張紅敏
石家莊市藁城區第九中學
伴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現代人之間的交往聯系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頻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跨文化交際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現實的發展,已不允許我們的英語教學忽視跨文化交際的存在,而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努力在教學中滲透跨文化交際的教育。
課程標準;高中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依托。只懂得語言而不懂得相關的文化,語言學習就會成為“無本之木,元源之水”。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教學主要停留在語言知識的教學層面——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傳授,可是一旦進入到真實的交際情景,大多數人不是有口難言就是詞不達意。這說明我們的英語教學在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方面還亟待加強。
1.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我們面對的不再是與自己有著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而是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迥異的外國人,所以我們不能再單純依賴母語文化來表達自己或理解對方,而應在充分考慮對方文化習慣的基礎上作出判斷和反應,否則就難以成功實現跨文化交際。
2.新課標要求。
《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對英語文化知識的教學有著明確的規定: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來幫助學生拓展視野,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內容和范圍主要包括:主要英語國家與中國生活方式及行為習慣的異同;常見習語、成語、典故及其文化內涵;主要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的經歷及其成就等。
3.高考形勢的需要。
縱觀近幾年以來全國各省市高考英語試題,我們不難發現對西方文化知識或跨文化交際的考查一直沒有放松,特別是在完形填空、閱讀理解和書面表達中。由此可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我們應加大西方文化知識的導人,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并以此作為提高高中外語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既然文化意識本身已經成為教育的目標,那么,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就應該從高中英語教學的角度去滲透英語跨文化交際的有關知識,利用各種手段來實現這一目標。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理解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我們的英語教學,應使學生意識到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語言之間是具有文化差異的。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語言知識方面,而且在使用方面往往也大相徑庭。正因為這樣,我們可以把對自己文化模式的理解作為通向理解其他文化的橋梁,以有助于對目的語的掌握。
其次,要在日常教學中滲透跨文化交際教育。現行使用的高中英語教材每個單元有一個話題及一個交際功能項目。每個話題均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每個單元的對話和閱讀課文就是圍繞這個話題展開的,既體現了交際功能項目,又體現了知識文化。英語教師應充分開發利用現行英語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語用意識,重視交際文化的教學,因而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
1.詞匯教學。
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工具,詞匯中的成語、典故、諺語等更與民族的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歸納、總結、對比這些詞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含義。比如,dragon(龍)在漢語中是吉祥動物,中國人將自己比作龍的傳人,還有望子成龍的說法。而在英語中龍則是一種兇猛的怪物,常被看作邪惡的象征,因此,在譯亞洲四小龍時就不說Asian Four Dragons,而要經文化轉義而譯成Asian Four Tigers。
2.對話教學。
高中教材中的對話課體現了交際功能項目。為了達到在某一特定語言環境中的交際目的,除了必要的語言知識外,還必須有一定的社會文化知識。現代外語教學觀點認為,語用錯誤比語法錯誤更為嚴重。沃爾夫森(M.Wolfson)指出:“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則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為了實現交際的得體性,避免不同文化造成的障礙及誤解,英語教師在對話教學中一定要將語言形式與文化形式結合起來。自然對話教學中的語言呈現、反復操練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真正掌握某一交際功能,不能只停留在常識性的交際方式上,更要培養學生深層次的交際技巧,諸如語言的場景、說話者的交際風格、交際策略、交際意向等。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對話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創設真實的情景,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的語言知識進行各種交際訓練。
3.課文教學(要從教材入手,尋求文化信息)。
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全國各地區都結合自身實際,在教材的編排、使用上注重了文化意識的滲入和培養。高中英語教材中的閱讀課文無論題材和體裁都比較廣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語國家的文化內容,諸如英語國家的地理、語言、飲食、音樂等。
在課文教學中,除了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外,我認為對英語語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語言學家Robert B.Kaplan認為:英語段落的思維模式是直線的,首先提出論點,然后展開闡述論證。而東方語言段落思維模式是圍繞主題的外圍轉圈子,不直接從主題入手展開討論。英語語篇思維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細節,先開門見山言明論點,然后逐步進行論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環環相扣。通過對中英文語篇模式差異的分析,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語言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維模式,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避免學生在寫英語作文時犯文化錯誤。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無障礙交流。高中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在教授學生語言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大對西方文化的滲透力度,不斷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