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林女士的寶寶剛出生,保險銷售的電話便紛至沓來,極為熱情地向她推銷各種適合寶寶的險種。經朋友推薦,林女士接待了一位銷售人員,對方滔滔不絕,不斷強調人生充滿變數,保險是防患未然的必要手段。見林女士還在猶豫,銷售人員強調,保險還具有理財功能,可謂一舉多得。林女士最終決定,為孩子購買一份費用不低的教育金分紅保險,不僅涵蓋重大疾病、身故意外等保障內容,還有每年的高額分紅和升學階段的教育金返還。合同的簽訂讓林女士舒了口氣,覺得總算給孩子提供了份保障。
三年后林女士急等用錢,詢問保險公司如何退保。和當初銷售人員宣稱的便捷和低手續費不同,中途退保會讓林女士損失近60%的本金,而到目前為止,每年的分紅不到當初銷售人員宣稱的20%。林女士細看合同,才發現許多條款語義含糊,理賠的條件苛刻,深感自己當初投保過于草率,輕信了銷售人員的話。
保險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消費項目,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但也有不少人在購買保險后,因為保費過高、理賠不順、分紅業績不佳等原因,感到后悔或不滿。誠然,一些保險公司和銷售人員過于追求業績而罔顧客戶需求,虛假宣傳造成了客戶沖動投保,為日后的糾紛埋下了隱患。但作為成年人,在購買保險時,是否可以理性判斷自己的需求,并做出恰當的選擇呢?
未曾細思的判斷
對投保意愿不強又有理財需要的客戶來說,結合理財功能的保險無疑能夠強化客戶的購買動機。但大多數人并不是精算師,可以算清投資收益,摸清市場起伏。那么人們依據什么做出投資決策呢?
諾貝爾獎獲得者、心理學者卡尼曼指出,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的判斷或決策并不理性。一個人投擲6次硬幣,如果出現4次正面2次背面,他可能就會將這個結果“推論”到投擲1000次的情況。忽視整體事件的發生比率,而以偏概全、以小見大,是常見的心理狀態。例如有的客戶認為,保險公司過去三年的理財收益都很可觀,未來應該也會不錯。在林女士的案例中,好友的推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信任的人推薦給我的項目也是值得信任的。”“大多數人都做的事即使有錯,也不會太離譜”、“受騙上當的事只會發生在那些愚蠢的人身上,我不會做這樣的蠢事。”從眾使人們避免了獨自選擇的壓力,盲目樂觀則導致了輕率的決定。另外,強烈的情緒狀態也會影響人們的判斷。“感恩酒會”、“答謝旅游”是近來保險銷售的常見手段,銷售人員用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客戶興高采烈,再趁機介紹產品如何劃算和穩妥,亢奮的情緒無疑成了非理性決策的催化劑,客戶更容易認同銷售人員的說法而投保。
無意移植的安全感
針對保險需求的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人購買保險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獲得一份安全的保障。母嬰關系是最早的安全感來源,家庭成長環境、生活變遷程度、身體健康狀況、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個人的個性、知識、閱歷等都是構成安全感的重要成分。人們傾向于從繼往的經驗中去學習和應對未知的將來,可以說,隨著個體的成長,影響安全感的因素變得復雜了,也可以說,早年個體對安全感的體驗,會在日后的關系中部分的移植和復制,得以不斷地重復體驗。
過分保護的環境給予人充分的安全感,但也無意中削弱了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被父母事無巨細照顧的孩子,依賴父母已成為一種習慣,以至孩子意識不到自己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使這些孩子長大成人,能夠理性地意識到父母已不再能包辦一切,他們還是會習慣性地尋找一個強大的“依靠”,伴侶、公司福利或保險制度等都可能成為這種替代。
一些銷售人員會刻意將保險夸張為一種無所不包的保障體系,觸發人們對安全感的需求。初為人母的林女士,有著產后女性常見的彷徨和無助,這些情緒會降低她對自己育兒能力和應對風險能力的判斷,更依賴于保險給予的安全感。過度匱乏關愛的成長環境,會讓人缺少安全感,而一直處于對安全感的渴求中。這種內在對安全感的需要,也會外化成一種對穩定關系的過度追求。正如有的人愿意投保各種新險種,只有盡可能多的保障才能讓其心安。
急于擺脫的焦慮
當人們的心智逐漸成熟時,就會意識到個體存在相對歷史洪流的渺小與脆弱,生命歷程發展的偶然和隨意,人生結局不可回避的恐懼和哀傷。這樣的認知無疑使人惶恐無助,心生焦慮。這種與個體存在相關的焦慮體驗每個成年人都有,只是未必能清楚意識到。在我們的社會習俗中,很少有人愿意去承認這種情緒的存在,更不會公開討論像意外傷害、身患重疾、猝然離世等可能發生的風險。正如有的人從來不買保險,認為買保險是“觸霉頭”的事,只要自己不接觸就不會倒霉。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中,負性情緒經常被當做一種必須摒棄的糟粕或必須戰勝的仇敵,對其避而遠之的大有人在。大多數人對這種存在焦慮有一定的意識,雖不至于處事極端,但當焦慮被強烈喚起時,也感到如坐針氈。只有充足的安全感,才能抵御生命的不確定狀態帶來的焦慮。保險業內有一句行話,“開發客戶的機會,每一次都是在恐懼之后”。在林女士的案例中,銷售人員一再強調生活中未知的風險,林女士內心的焦慮被強烈喚起,銷售人員再將保險衍生為一種緩解“焦慮”和提供“安全感”的法寶,更易為客戶所接受。
顯然,在人們決定投保時,要做出理性的決定并非易事。除了更全面地了解保險項目外,通過對自身的理解與接納,可以讓人們在決策時更趨于理性:
1.接納焦慮的狀態:焦慮作為存在的本質,是與生命存在相伴相生的情緒,無法徹底地將之克服。站在岸上的人克服不了對水的恐懼,也不可能體會徜徉水中的樂趣。與其殫精竭慮地祛除內心的焦慮,不如放開心胸,更好地包容這種焦慮,接納生命的不確定狀態,與之握手言和,融洽共處。
2.理解非理性的想法:即使具有了相當的學識與閱歷,非理性的想法還是會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腦海中。以偏概全、以小見大、輕信盲從、盲目樂觀等都是常見的非理性心態,反思和理解自身針對保險的非理性想法,更利于發展出理性的想法。
3.保持冷靜理智的態度:情緒與理性恰似一個天平的兩端,心智活動中的情緒體驗越強烈,理性判斷越難發揮作用。無論是愉悅、彷徨或焦慮,體驗與接納自己的情緒,對自己的情緒狀態保持一份警醒,就不會被情緒過度左右,沖動地做出決定。
綜上所述,學會理解與接納自身的情緒與想法,改善不良情緒,調整非理性想法,我們就會將保險合同更單純的視作一份商業合約,對其保障有清楚明確的認識,對投保作出審慎理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