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摘 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使學生在潛移默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愛美的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關鍵詞】美育 ? ?情境 ? ? 語言 ? ? 實踐
語文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任務,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美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必須根據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圍繞小學美育的基本任務,遵循美學的有關原理來進行。
一、創設情境,調動情感美
人并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同樣地感受到客觀事物的美的,事實上,在某種狀態下,主體甚至感覺不到客體的美。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美育時,必須設法調動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的情感。
首先,用美的教學設計來調動學生的注意。兒童天性愛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畫面,或是播放動聽的樂曲,或是生動形象地表演,或是繪聲繪色地描述,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這樣不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也為進一步學習課文確定了基調。
其次,以教師的情感來喚起學生的情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著名小學語文教師特級教師李吉林指出:“在讓學生感受形象的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內心體驗、情感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
的確,美感的產生不是靠“傳授”得來的,而是要靠學生自己親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熏陶和感染無疑起到激勵和喚醒作用。例如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師富有感情的范讀,或激昂,或深沉,或輕快,將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反復吟誦一些感情豐富的語段,讓學生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使作者與教者、讀者感情融于一體;還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疑問,以問促讀,激發學生智慧的潛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再現畫面,領略自然美
語文教學由于受到時空等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主要通過文字、圖片和聲像資料來認識客觀世界。如臺灣的日月潭、黃山的奇石、東北的小興安嶺、貴州的黃果樹瀑布等,我們不可能一一帶領學生去領略、感受這些自然美,于是,就要充分利用課本的插圖及信息技術手段來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文時,為了幫助孩子感知雪的表象,我利用課件,播放一段錄像:北國的樹林里,雪花飛舞,白雪皚皚。雪地上,走來了一群小動物,它們身后,留下了幾行不同形狀的腳印……學生邊看錄像邊讀書,感受了自然美,領悟了文中情。與此同時,我們要教會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如“先看整體,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體”,從上到下,由遠及近等;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去觀察,如形狀、顏色、聲音等;還要注意指導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去觀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運用對比、夸張的手法展開合理想象等。
三、訓練語言,感受意境美
文學,本身就是一部高度的藝術品,其旨在以情動人。文章的意境美,都蘊含于語言文字之中,因此,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是使學生接受美育的最根本途徑。
首先,加強朗讀,領悟情感。 “讀書感受”是學生的一種主體活動。近十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讀書感受比分析更重要。讀書的過程是任何精妙的分析都無法替代的,沒有充分的讀書,就談不上深入的分析,更談不上深刻的感受。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指導學生培養“讀書感受”呢?我覺得應該注意三點:一是讀有目的。多讀不是隨便讀,每讀一遍,要解決什么問題,讀前要提出明確要求,要加強引導。二是讀有層次。注意由淺入深,由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體,由讀得準確到讀得有感情。三是讀有選擇。注意精讀與泛讀相結合,既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泛讀全文,又要指導學生精讀重點語段,做到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既要抓好課內精讀,又要引導學生課外泛讀,拓寬視野,增長知識。
其次,訓練想象,豐富情感。在教學中,如果能選擇那些反映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事物,讓學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有利于學生從中受到美育。如觀察一幅圖畫,可引導學生去想象當時的季節、天氣、環境和人物的語言、心理、動作;學習課文,可引導學生補充想象一些課文中沒有直接敘述出來的情節;活動課時,可通過聽音辨響,將人類社會活動、日常生活及自然界發出的一些聲響有機糅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去想象一些情景片段等。
四、豐富實踐,創造生活美
人類的美感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它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并隨著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多寡直接關系到審美認識的程度。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應該把目光盯在課本上,而應該結合課堂教學的需要帶領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讓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知識,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實踐能力的、社會適應性強的人才。
豐富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可以從下面幾方面進行:一是根據課文內容,補充必要的知識。二是根據教學的要求,組織適當的活動,如參觀訪問、興趣小組活動、辦手抄報、開故事會、演課本劇等。例如教學《秋天到了》后,我在班中組織了“找秋天”活動,并舉辦以“秋天到了”為主題的展覽,讓學生把自己在“找秋天”活動中拾到的樹葉、采摘到的果子或拍攝到的秋景照片等展覽出來,既豐富了孩子們對秋天的認識,又陶冶了孩子們的情操。三是運用對比方法,學會鑒賞美。如學習《水鄉歌》一文后,教師可帶領孩子們到附近的農村去走一走、看一看,使他們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播上勤勞致富的種子,還可以讓學生用畫筆畫一畫,畫出現代農村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