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保武 趙俊良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0-0023-01
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是當前全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課業負擔過重,固然有其復雜的社會原因,但是從教育內部來講,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是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直接原因。新課改強調“建設輕負高效課堂”,其實質就是減少直到消除無效的教學時間,最大程度發揮課堂教學功能與作用,減輕學生學習的強度,提高課堂教學單位時間內的效率,達成育人目標。有效教學,不僅僅是個理論研究層面的問題,而且更是行動研究的實踐問題:
一、教師教學行為應盡量合理規范
課前,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興趣程度和接受程度,根據班級學生所存在的學習能力差異,確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妥善處理每一個教學環節,合理分配使用時間,在課堂上能根據學生中出現的一些情況及時調整預案,不能以某種原因(如練習課等)提無效的問題、進行重復的講解,并及時準備好教學所需各種教具學具,應盡量做到能在教室里候課。課堂上,教師也應和學生一樣,養成聽到上課鈴聲響、人在教室里就位的習慣。上課中可多多借鑒以下幾種有效課堂教學行為:教師語言幽默、有趣、生動,富有意境,體態語言美;關心學生,愛護學生,保護與張揚學生的個性,課堂氣氛和諧;公平客觀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偏愛,不袒護;學會自我控制,不在課堂上發脾氣,學會忍耐;提煉備課內容,立足教材備課又能脫離教材執教,在大腦中形成清晰的教學框架,能抓住目標與要點;教學方法有效、多變、新穎,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講究評價藝術,及時、適可、有針對性、有效刺激,能促進知識的生成;富有教學機智,及時捕捉教學資源,處理好課堂生成知識;合理調控“聽、讀(看)、思、說、練(用)”過程,讓學生在感知過程中自主建構;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并會自己面對問題。課后,教師設計練習時要做到精練、合理。首先杜絕“拿來主義”及隨心所欲,要有計劃、有明確的練習目的。
二、教師須做到有效調控課堂問題行為
課堂問題行為指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學生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這樣的行為不僅感召正常的教學活動,近期課堂紀律問題,還會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要達到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目的,就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調控。
一是積極的預防,教師必須使學生明確應該遵守的規章制度,之后就是防患于未然。教師要使學生知道,他注意到了課堂里發生的一件事,并盡量避免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兩個學生身上,使所有的學生都有事可做;
二是要掌握處理課堂問題行為的技巧,應做到“二要、八不”?!岸敝敢獙κ虏粚θ?,要尊重學生人格,維護學生自尊心?!鞍瞬弧敝覆缓鲆暷挲g特征,按學生的年齡特征來看待問題行為;不混淆實施與謠傳,作判斷時不以部分事實為依據;不忽視情景因素,多考慮環境影響和客觀原因,少將過失歸咎于個人品質和主觀意圖;不做簡單推論,不以點帶面、以偏概全、以現象代替本質、以以往過失來推斷當前的問題行為;不以感情代替理智;不按個人好惡來取代原則;不做主觀判斷,即不把個人觀點為依據來看待周圍的人與事;不投入個人情緒,處理問題時應擺脫個人情緒的影響。
三是教師應借用現代化教學媒體,達到課堂教學高效。由于教育媒體日益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有效的選擇和利用媒體日益成為有效課堂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教師要能合理運用電腦、電視及實物投影儀等現代化教學設施,合理使用優秀的網絡資源輔助教學,對教學中需要出示、演示、操作的內容精心設計或制作課件、學具等,有效縮短學生的理解時空,提高教學效率。
四是教師要加強課堂教學反思。新課程特別強調反思,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有效課堂教學的教師必定是反思型教師。針對教學中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能使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教學反思可以分成教學過程中的行動前反思、行動中反思、行動后反思,可以從教學設計是否切合實際、教學行為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是否解決現實問題、教學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等方面進行。
有效教學的反思實質上就是關于“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是如何實施教學的有效的?”“為什么我的教學效益不高?”“我怎樣做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等一系列問題的反思。重點嘗試以切磋課藝為核心的教學反思,以問題研究為起點,開展持續的、合作的、以改進實踐為目的的研究,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