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巧玲
摘 要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兒童早期的數學學習和發展是指他們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自發地或在成人的引導下習得數的知識、技能,發展數學認知能力的過程。它強調兒童對自己周圍環境中的數學問題的關注和興趣,強調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感知、體驗和操作活動理解數的抽象關系,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逐步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 自發 日常生活 數學知識 邏輯思維
中圖分類號:G6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0021-02
中班的許多孩子對于數學的學習并不感興趣,有些雖然認識了簡單的1-10數字,但是,對于數字之間的關系比較模糊。有的孩子,當老師抽出一個數字,卻不知道這個數字是誰?在一節數操活動《爬樓梯》中比較哪段階梯多,哪段階梯少,大部分孩子能夠較快區別誰多誰少?但小部分孩子卻渾然不知。個別的還出現的數錯現象!事后,聯系了這些孩子的家長,家長們均表示在家有教育孩子學數學。
一、數學對幼兒存在的價值
1.生活中充滿了數學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數字信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變化的時代,這一時代對個人的數學認知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能力在各行各業的工作技能中日益重要。
2.數學學習能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數學有著自己獨特的符號體系、邏輯關系和語言的表達方式,數學語言的準確性、條理性與思維的邏輯性和嚴謹性緊密相連。數學是思維的工具,同時“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它能促進思維的發展。學習和運用數學的邏輯和語言來認識周圍世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隊思維進行加工、整理和訓練的過程,具體形象是幼兒期思維的主要特點,但5-6歲也是幼兒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重要時期。數學學習與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和發展密切相關,它對兒童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3.為進入小學的學習做準備
盡管人類的數學能力自嬰兒期就開始發展,在學前階段已經獲得了相當豐富堵塞感性數學知識和經驗,但要把這些感性經驗和自發的概念上升到對數學概念的真正理解還離不開成人有意識的影響。因此在學前階段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理解數學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掌握一些基本的數學概念和技能,姜維今后的小學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家庭教育中數學學習常見的誤區
1.幼兒數學學習中很容易出現的誤區就是認為幼兒可以通過語言的模仿和記憶來理解數或數量的關系,比如,幼兒會數到50,許多家長就認為自己的孩子已經理解這些數的意義,但事實上,口頭的模仿和記憶較容易,對于這些數以及數量關系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2.許多家長覺得學習數學就是做加減運算的習題練習。所以,還沒等孩子理解數的意義,早已在教孩子“1+1=2”或者“2比1多多少”等,這些機械的數學學習,導致孩子對數學產生厭倦和懼怕,最終失去信心和興趣。
3.家長直白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在數學學習中無法體會到數學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家長缺乏一些隨機教育敏感度,無法把握及時的教育契機。
4.部分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后自然會學到不少數學知識,所以家長在家對于孩子的數的學習及引導幾乎是0,孩子進入學校后,數學敏感度逐漸擴大差異,層次分明,導致個別孩子對于數避而遠之。
三、理解“生活化”數學教育,助力家庭教育
“生活化”的數學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感知、體驗和操作活動理解數的抽象關系,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逐步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數學不是脫離幼兒生活的抽象的概念、定義和公式,而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與幼兒生活實際密切相連的。把幼兒學數學納入到幼兒自然的整體學習之中,將數學教育融入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世界"中學數學,是我們的生活化研究所倡導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根據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當學習內容和幼兒主席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幼兒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生活化”下的幼兒數學教學對幼兒數學的認知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若在生活中不好好把握數學教育,那么,孩子的數學概念和能力可想而知。
四、開闊視野,在生活中感悟數字
1.關注生活,在生活中尋找數字
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到處是數,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學”的世界中。比如,今天你吃了幾碗飯?今天家里有幾個人吃飯?你吃了幾顆葡萄?等等,這些數都是隱藏的,分散的,作為家長,可以在、通過自己適時的引導,在不經意中讓孩子對家庭成員的關心,激發孩子對一些事物的好奇心,同時也提高了孩子對數的敏感。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確立整合的教育觀,根據孩子生成問題中的求知解惑、學習及發展等需要,將相應的有關數、量、形、時空等方面的數學內容較自然地與主題、與其他教學領域、與孩子的一日生活相整合,促進孩子多方面的發展。
2.利用生活素材讓孩子積累數學感性經驗
感性經驗,指的是孩子對于知識一些簡單的印象,比如說桌子是方的,輪子是圓的,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及空間方位的認識,日常的時間與事件的聯系,如起床后應該先刷牙后洗臉,上公交車需要排隊,公交車上的車牌號代表的意思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身邊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情感的過程,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發展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身邊各種各樣的數字。運用生活中的種子、豆類進行分類、間隔排序練習。在這種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擺弄中,幼兒擺脫了正規數學活動中的任務壓力,獲得了一種更自然的無拘束的心境,表現出了強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無限的樂趣,在不知不覺中習得了數學經驗。
3.利用生活和游戲的實際情景,引導孩子理解數概念
孩子們的學習,總是在游戲中慢慢積累經驗的。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生活中,和孩子一起游戲,無形中發展孩子的數學能力。比如:許多孩子很喜歡骰子,特別喜歡擺弄,趁此機會,家長就可以慢慢的教會孩子骰子上的數,逐漸的可以比較大小,誰大,誰就可以抓小的癢癢,孩子們很喜歡。撲克牌也是生活中常見的游戲工具,上面的數字清晰,還有和數字匹配的方塊等形狀,所以更加讓孩子容易接受,花點時間和孩子一起玩撲克牌“找相同”“比大小”等,只要家長們有心,生活中任何東西,將會成為孩子學習的契機。從而逐漸培養孩子自己去發現和觀察的能力。
五、把學到的數學巧妙地運用在生活中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就是自己的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睌祵W教育不僅要聯系兒童生活,還要引導兒童用數學。讓兒童感受到數學作為一種工具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作用,只有在運用過程中才可以為兒童理解科學對人們生活的實際意義提供了直接經驗和實際背景。
1.晚飯后到戶外散步時,可以讓幼兒數一路邊有多少棵樹,數一數樓梯有幾層臺階。
2.在乘電梯時,電梯的運行方向和電梯的數字可以引導 “10以內順數和倒數”。
3.學習了分類,在家庭生活申請幼兒回家整理自己的玩具,并能對家長表述自己是怎么整理的;請家長帶幼兒去超市購物,引導幼兒觀察并說說超市里的東西是怎么擺放的。
4.認識了數字,去電影院看電影或乘坐火車時,可以讓幼兒根據票上的數字找到自己的位置;上街購物時,辨認自己要乘坐的幾路公共汽車或根據車牌找到爸爸的車子等。
5.學了等分。當有小朋友在班上開生日會時,讓幼兒懂得一個大蛋糕怎么分才能讓每個小朋友吃到一樣大的蛋糕。
6.學會了看時鐘就應該有時間觀念,懂得自己掌握時間,自己設計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并按作息時間表起床、吃飯、去幼兒園等。
幼兒的數學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無法給孩子一些數學能力,但是,我們卻能為孩子鋪設一條學習數學之路,而這條數學之路不是枯燥乏味、死記硬背的,它是活的,隱身的,在不經意間的。要樹立“現實生活是幼兒數學概念形成的源泉”的基本觀點,使幼兒喜歡學習數學并體驗數學對其生活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林嘉綏,李丹玲.學前兒童數學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楚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