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
【關鍵詞】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興趣;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8—0059—01
長期以來,語文閱讀教學僅僅只是老師在課堂上片面性地解析,單單只掌握了一些知識點,即形式上的閱讀能力,這樣的方式不僅使文章喪失了整體的協和美感,而且學生這樣被動式地接受,導致其無論是閱讀數量,還是閱讀速度都是很難達到要求的,閱讀量少速度又慢理解力低下,還浪費時間,不僅使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正確的閱讀方法,同時阻礙了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發展,也使得語文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這一現狀,運用新的語文教學觀念,教學方法。
一、培養學生們對語文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每個人最好的指導老師。提高學習興趣讓學生對閱讀產生內心的共鳴,從而提高閱讀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呢?關鍵在于教學的方式多樣化。語言的教學不僅應具有趣味性而且必須有科學性。風趣的言語,深情的描繪這些都可以感染學生,使他們心情愉快,動情。教師在講課時的語言表達要準確、精煉,合乎語法,不能廢話連篇,模棱兩可。教師語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效率及積極性。為此標準的普通話則是老師必備的。不但語音要準確清晰,而且感情要真切實在,不夸大,掌握好言語的節奏,最好是生動活潑。如此語言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聽課的效率。如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以上課前讓學生聽一下由這首詞譜曲做的歌。歌有韻律,有節奏,有美感。這樣無論是學生朗誦還是背誦都很容易了,還讓學生有了求知欲。這樣創設了和諧的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和諧和健康。
二、淺入深知的閱讀方式
閱讀是一個人一生中避免不了的學習活動,是人們主觀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張志公先生說過:“讀文章可以這樣讀:粗讀一遍,想一遍,再細讀一遍。”粗讀了解文章大概。細讀深知文章精意。陶淵明說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前句是說讀文章第一遍要快速掃過,后句是說讀文章要讀懂內涵,力求有所得。在閱讀的時候,必須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及重點,包括作者本人的寫作意圖。這樣就需要我們反復閱讀文章,才可以讀懂,讀通,讀出味來。如讀魯迅的《藥》,要讀懂就要明白文章主要表達的是什么,是無知的父親用血饅頭救他兒子,還是中國革命的先驅者被槍決,百姓的愚昧無知?這種文章需要細細研讀。
三、閱讀文章要找中心,抓對象,把握文體
現代文大致分為三大文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只要把握住文體,閱讀就會相當順手,很快就能抓住主體。
找準主旨,是一種抓住文章或者段落中心思想的一種方法。主要依靠對文章段落的分析理解,上下文的銜接以及語感來表達。不一樣的文體有不一樣的規律和分析方法。例如記敘文是一種最常見的文體,主要是記敘、描述人和事物、風景,故事情節或者細節比較突出。《駱駝祥子》就是一篇記敘文。議論文,則是有一個明確的議論主體或論述觀點的文體。這種文體有明顯的主旨句關鍵詞。說明文與議論文有相似之處,主體就是要說明的內容。不過說明文的語言不像其他文體,比較樸素,沒有過多的抒情語句,陳述句較多。關鍵句比較淺顯易找。《蘇州園林》就是一篇不錯的說明文。閱讀并不是難以逾越的鴻溝,找對了方法就像迷霧的的帆船看到了指路明燈。找準主旨便是那盞明燈。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還有一項重要任務,那就是體會并理解所閱讀作品的主題。在體會課文中的句子的深層含義,時刻注意聯系上下文,找準主旨并思考這個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及對揭示主題所起的作用。
四、良好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良好的學習環境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及學生的文化素質。所以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例如在學習新課時,為學生設計特別的情境,讓學親自體驗,能享受在學習中主動地獲取知識的樂趣。還有,師生關系的和諧能促進師生情感的交流。所以創設和諧的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比如在新課導入時,利用導語創設學習的情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特別是散文的教學,創設情境,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在藝術享受中學習,更能主動地獲取知識。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