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帥
摘 要: 中國夢,價值魂。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中國夢價值觀建設的基礎工程。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三個倡導”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生活當中的重要一員,進行學生工作時,需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關鍵詞: “中國夢” 踐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做出重要論述,提出明確要求。中央政治局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集體學習。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并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二十四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1]。
二、新形勢下輔導員的職業追求
2006年5月20日,教育部部長辦公會議討論通過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提到了輔導員工作的八條職責。
這八條準則詳細闡述了輔導員的工作內容,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輔導員的工作不能再以固定條例闡述,輔導員的工作要求應該與時代和人緊密結合起來。2012年11月29日,在國家博物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闡釋了“中國夢”的概念。“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政理念。“中國夢”的核心目標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中國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出的最終目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
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進一步發展,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大學作為人才的培養基地,是大學生人生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而輔導員作為大學中很重要的一個角色,需要以新的目標鞭策自我,引導當代大學生順利成長。
1.做好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當今社會,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種海量信息咨詢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而影響周圍所有人。各種復雜信息對象牙塔中自制力和辨別力都不甚強大的學生來說,可能造成相當大的困擾。這就需要輔導員及時把握好大學生人生航海這艘大船,及時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特別要把握大學生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及時引導,維護校園安全和穩定。
2.做好大學生的服務工作
輔導員要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樹立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加強學生黨支部和班委會建設,做好學生骨干的培養工作;加強學生日常管理,做好對學生的信息管理工作;做好評優評獎,表彰先進,積極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搞好“獎,貸,助,補,減”等發放工作,幫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和就業信息,引導大四畢業生順利畢業,找到理想工作。
3.做好大學生的育人工作
輔導員不僅是學生工作的管理者,更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心靈的指引者和親密朋友。大學生剛進大學,部分同學在生活學習上都會產生很大的落差,輔導員要經常與學生交談,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和大學生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具體問題,讓大學生在生活中身體與心靈都能得到成長,提高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導大學生養成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質[2]。
三、高校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核心——以學生為本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體現。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新要求就是“以人為本”。在當今社會,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就是把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在高校,以人為本體現在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要在社會和諧發展中將學生培養成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型人才。
1.以愛國主義為根本
(1)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應將熱愛祖國深深植根于每個同學心中。在經濟全球化今天,世界各國經濟日益緊密聯系到了一起,并且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高校作為對外開放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前沿陣地,經濟全球化對高校文化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這種影響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日益活躍,精神文化需求日趨多樣,一些意志力不夠堅定的學生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仰會產生動搖。在全球化文化交流當中,各個國家和人民的交流可以擺脫人們僵化的思維,促進文化創新和發展,但西方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綜合國力在文化輸出中的強勢影響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2)如何對大學生加強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是當今高校一個重要課題。在班會教育中,在班級集體活動中,在學校社團活動中,輔導員應積極開展對大學生的愛國教育活動。正如2014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可以用這個主題開展一次班級活動,回顧甲午戰爭中的愛國志士,讓同學們談一談新時期如何體現愛國主義。也可以帶領學生去烈士陵園或者當時戰斗所在地參觀等。通過這一系列實踐活動,從視覺感官上讓學生了解到當年烈士對國家的無私奉獻精神,讓同學們珍惜和平年代的美好時光,努力學習,為祖國未來而奮斗。
2.以服務社會為己任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人具有自然屬性,同時具有社會屬性。當前我國正處于深刻變革的社會轉型期,新舊體制的轉換導致各種結構性矛盾大量涌現并相互交織,市場經濟的發展對部分大學生產生較為嚴重的消極影響,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淡薄集體主義觀念,個人主義思想意識嚴重,社會公德缺失現象頻頻出現。
從令人震驚的藥家鑫事件到平日大學宿舍和教室的公共衛生雜亂及因小事宿舍斗毆現象,無一不體現了當今某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社會公德嚴重缺失,責任感較弱,道德感和行為知行分離的現實。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輔導員需要以生動直觀的視聽資料調動學生樹立社會公德意識,要把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作為當代大學生品德教育的重點。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時,要堅持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道德要求,堅持知行統一[3]。一切從實踐出發,大學生只有親身參加到實踐活動中,才能進一步了解社會。可以開展社會公德相關辯論活動,爭取社會各方面支持,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組織學生搞社會調查、公益勞動、志愿者活動等。在活動中樹立道德信念,以科學理智的態度對待社會上的消極現象,促進自己良好人格形成和完善,牢固樹立社會公德,形成社會為我、我為社會的觀念,為社會服務。
3.以提高大學生自身為根本目標
不管是國家中的個人,還是社會中的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不同追求和理想。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中的關鍵一員,輔導員素質直接影響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影響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輔導員首先要樹立良好品行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近而去效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輔導員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自身學習及個人能力的培養,正確引導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樹立遠大理想和目標。認識來源于實踐,積極組織班級活動和學習交流會,舉辦各類“科技文化節”、“藝術節”等,為學生搭建平臺讓他們展現并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建立自信心和榮譽感。組織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創建大學生活動中心,組織社會化調查,開展志愿服務等多種模式實踐活動,讓大學生了解社會,磨礪品格,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充實磨煉自己,督促大學生健康人格發展,在成長過程中形成高尚的價值觀、人生觀。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中國社會科學,2008,(01).
[2]蘭英.基于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導員角色實現[J].高校輔導員,2014,(04).
[3]韓明臣,衛雪,丁磊,馬韶霞.積極培育和踐行新時期高校輔導員核心價值觀[J].教育教學論壇,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