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濤 戚耀輝
【摘要】初中數學課堂對于初中生來說相對較為無聊、枯燥,并且初中數學課還缺少一定的有效性。課堂是學生吸取知識的主要場所,在重視教育質量,大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現如今,初中數學課能否實現優質教育尤為重要。對此,初中課堂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說作用至關重要,課堂的教學質量也會直接決定學生的未來發展道路。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數學課如何體現有效的優質教育。
【關鍵詞】初中數學 優質教育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51-02
引言
現如今,初中生的許多時間都用于課堂學習知識。對此,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就直接決定了初中生的青春期成長。如何才能夠有效實現初中數學課的優質教育,需要父母、教師共同努力。
1.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目前初中數學課堂的主要問題源于學生、教師和家長三個方面。
1.1教師
教師的備課不充分和照本宣科是目前數學課上教師的主要問題,少數教師自認為自身已經熟練的掌握初中數學知識,并且對她來說非常簡單,從而導致備課不積極、不認真和不全面,從而導致課堂上的時間安排、教學思路等不合理[1]。除此之外,少數教師的教學方式仍比較單一,大多遵循前人的教學模式,沒有對自己的學生進行充分理解和認識,導致教學方式不合理。
1.2學生
初中生處于懵懂時期,其具備貪玩、好耍的特點。在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也非常容易被分散,自制力不夠,好奇心旺盛,逆反心理也較為嚴重[2]。在沒有認識到初中數學的魅力之前,往往很難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1.3家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直接影響著孩子。現代社會的節奏快速,普遍父母壓力較大,導致許多的父母大多時間都用于上班、工作,對學生的關心較少,往往能夠給予物質上的滿足,但是忽略了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照顧[3]。
2.實現初中數學課的優化教育方法
2.1使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
如今的社會是科學為主導的快速發展社會,人們想要在社會上有所成就,就必須要掌握相應的科學技術知識。當今社會的各行各業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運用到科技化、信息化的電子產品,想要熟練的掌握并操作這些產品,就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數學知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需要讓學生感悟到數學的重要性,讓學生熟知數學已經深入到生活周邊的各個角落,并且初中數學知識已經成為生活當中的基本技能,只有使學生充分的認識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意義,才能夠真正的讓學生自主、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
2.2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后,才能夠使其自主的參與到學習中。有許多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一般都比較難以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更不能夠熟練的掌握數學知識。對此,就可能認為學習初中數學是無用的,從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學生的心理變化。讓學生先了解數學的重要性,然后逐漸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人教版初中數學《不等式》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掌握基本的不等式知識之后,便可以擬定一些結合實際的題目進行講解。例如,兩箱水果小于100塊錢,一箱水果>40塊錢,請問一箱水果的價格在多少錢之間。先從簡單的入手,然后學生都能夠熟練掌握之后再加深題目的難度。如,“同學們都玩過蹺蹺板吧?那么問題來了,小明和爸媽一起玩蹺蹺板,爸爸的體重是140克,坐在蹺蹺板的一端,小明和媽媽坐在另外一端。小明的體重只有媽媽的一半,這時小明和媽媽被翹起,后來小明拿著10克的玩具,爸爸這時被翹起,大家猜猜看小明的體重在多少克之內?”這時,學生便能夠充分的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和重要性,并且對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3結合教學目的優化數學教學資源
對于初中數學而言,配合使用各樣的教學資源,能夠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初中數學《勾股定理》這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在充分講解理論知識,在確定學生能夠初步運用時,利用多媒體影像來播放勾股定理相關的影片或場景,能夠極大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時,需要注意播放影片和場景的次數和時間,不宜太長,以免學生對知識失去興趣。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到操場上,尋找具備直角三角形的物體。
總結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課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培養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出一定程度的改變,如此便能夠實現初中數學科的優化教育,從而給社會提供更多可用之才除此之外,這樣的課堂也符合新課堂的教學要求,能夠促進初中數學健康、穩定發展,推薦初中數學教師根據自身具體情況調整、借鑒。
參考文獻:
[1]欒建軍.論初中數學課程教學如何做到優質教育[J].基礎教育與學習心得,2014,12(07):13-15.
[2]楊建楠.淺析初中數學課程教學如何做到優質教育[J].經驗交流,2014,23(07):23-25.
[3]周陽.初中數學課堂的均衡優質教育[J].教學課堂經緯,2013,12(09):23-24.
作者簡介:
徐濤(1972年-),男,山東省臨沂市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
戚耀輝(1968年-),女,山東省臨沂市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