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白晉
[摘 要]由于印度舊有土地生產關系的不合理性,農業現代化發展比較滯后,開始推行以新產品、高技術、高投入為核心的綠色革命。在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綠色革命在印度許多地區得到推廣和展開。綠色革命的實施,推動了印度土地關系和經營方式的改變,根本上改變土地生產關系;印度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力;同時農業產業化的程度和水平也在提升,促進了印度的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同時“綠色革命”推動的農業現代化又面臨本身難以克服的問題。
[關鍵詞]印度;綠色革命;農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K35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5)06-0103-04
印度現代化進程始于19世紀中期。其時,印度尚未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現代化水平比較低,印度的現代化是從工業和現代教育發展起來的。農業在印度的現代化相對滯后,遠遠落后于產業發展,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促進其快速發展農業綠色革命的實施,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印度創造了一種綠色革命農業現代化。但也留下了諸多問題。
一、 獨立后印度農業現代化的滯后
在印度,農業的現代化至關重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發展了,才能保證糧食供應,為工業化提供足夠的原材料和市場,并保證出口創匯,加強國家的外貿實力。農村儲蓄增加或改善是工業資本的重要來源之一。印度獨立后意識到印度農業的特殊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就是增加農業產量,投入大量資本,制訂和實施印度農業現代化的宏偉規劃。尼赫魯政府主張,用土地改革和合作化的戰略促進農業增長。
第一,關于土地改革,尼赫魯提出了必須廢除柴明達爾制,使這種制度下的佃農成為土地的所有者;保障佃農的權利,改善其地位;通過實行最高土地限額制度,縮小大地產的規模,使得經營更有效益。對發展資本主義農場,政府并不贊成,認為只會加劇農村的兩極分化,有悖于公平的原則,使得無地的農民得到了部分土地。
第二,關于合作化,印度政府主張學習中國的經驗,以村落為單位建立生產合作社,并廣泛建立信貸和供銷合作社,以克服小農經濟個體經營的缺陷,發揮聯合的力量,來取得規模效益,對技術投入并沒有重視。尼赫魯根據條件一步一步實現農村合作運動,他希望農民富裕起來,相信合作是巨大的生產潛力。在尼赫魯連續三任期間,不斷運用在黨內和政府內的權力,貫徹他對農業的改革戰略。
但尼赫魯對農業的改革遭遇了極大的阻力。因為按照印度憲法的規定,農業管理權屬于各個邦的權限和范圍,土地的立法由各邦實行,執行權力也在各邦,而聯邦政府只能提出建議。因此,各邦對于聯邦政府的建議一再拖延,并且故意留下規避的空間。執行中更是舞弊叢生。僅僅廢除了柴明達爾制度。在這一改革過程中,自營的大土地所有者,通過土地兼并形成的一般地主、富農、普通的小土地所有者,一部分人出租土地,另一部分人則占有大量土地。而他們中許多人在地方掌管實權,或者在國大黨內有勢力。因此,他們對印度的農業土地改革,形成了強大的阻力。而處于中下層的農民,力量渙散,無法有效地組織力量支持印度中央政府的土地政策。尼赫魯政府更不會同農民團結,害怕事情的發展無法控制,從而導致階級斗爭發生。所以,在阻力面前束手無力。
既然土地改革不能推行下去,那么與之相配套建立農村生產合作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然而,就是這樣的主張也被視作共產主義的洪水猛獸,尼赫魯的土地改革遭到了黨內外人的極力反對,最終不得不放棄,改為只強調銷售和信貸合作。由于土地改革沒有促動原來的土地生產關系,而政府技術上投入的非常有限,農業糧食生產越發低下,產量不減少,不得不依賴國外進口。農業不僅沒有為工業化提供資本,相反消耗大量的資金,不自覺地變成了工業化的累贅。
二、印度綠色革命的開展
(一)綠色革命的出臺
土改和合作化確實能發揮生產潛力,但很有限度。忽略物質技術層面的作用,把希望主要寄托在精神上是與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不相符的。面對惡化的局面,在國內外壓力下,尼赫魯之后的甘地政府不得不改弦易轍,轉而采取以生物技術投入為中心的新的戰略,選擇灌溉條件好的北方各邦、西部率先實施。綠色革命戰略的內容是以高產品種為核心,伴隨著農業機械等投入,最好的目標是提高農作物的單產量。這就是所謂的“綠色革命”。
農業新戰略的主要內容是以推廣高產品種為核心,輔以水利、化肥、農藥、農業機械化和其他投入,以提高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和增加農產品商品率。因為小麥高產品種最先被開發出來,印度的北方邦西部地區具備促使新品種實現高產的最重要條件,那里具有便利的水利灌溉設施,所以,該地區理所當然地成為重要的首選地,成為印度實施農業新戰略的試點地區。
實施農業新戰略,引進和使用高技術產品確實有利于糧食產量的增加。在實施農業新戰略試點的開始,盡管持續干旱,印度糧食總產量僅僅從1965—1966年的7 230萬噸增到7 420萬噸,但在采用新投入的土地上糧食產量較高,從而使得農民對新品種的需求增加。原來的糧食部門,預計1966—1967年進口5 000噸的小麥種,但需求過多,結果多進口了1萬噸小麥種。新農業技術實施第二年,印度的糧食總產量迅速提升。與此同時,進口食品隨之下降。從美國進口1965噸等始于1 000萬噸,到1975年降至200萬噸。相比之下,國內糧食收購從350萬噸增加到350萬噸。在所有農作物中小麥的增長幅度最大,從1965—1966年的上千萬,到1970—1971年增加了一倍還多。增加幅度超出160%[1](p.63)。綠色革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綠色革命的擴散
綠色革命的新戰略實施了一段時間,在糧食增產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經過一定時期的高速發展,伴隨而來的問題明顯暴露出來,遭到多方面的指責和批評。最大的批評就是綠色革命沒有代表性,只是在灌溉條件比較好的地區進行,特別是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和北方邦西部地區開展較好,其余大部分地區仍很落后。很明顯,假如綠色革命僅僅局限于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不能推廣到廣大的別的地區的話,綠色革命的新品種的推廣就會受到很大的質疑。農業新戰略就會大打折扣。并且更會加劇地區的不平衡。能否突破地區、作物品種的限制,把綠色革命推廣到別的地區成為對綠色革命最大的考驗。新的農業必須盡快推到全國各大地區,否則人們就會認為這一政策具有天生的局限性。能否突破地區、物種的界限,把綠色革命推廣到別的地區就成為考驗綠色革命的成功與否的關鍵。
首先,綠色革命向印度東部的地區的擴展。印度東部地區位于恒河下游和恒河三角洲,這里平原的大部分覆蓋著肥沃的沖擊土,生產條件好。雖然有較好的生產條件,但并未得到很好利用,所以,該地區的農業始終處于停滯的狀態。在80年代之前,該地區的農業生產率增長只有2%,遠遠低于該地區的人口增長率。導致該地區農業停滯的原因很多,如地塊狹小、灌溉設備差、沒有適合本地的物種。在這些因素中,最為關鍵的是缺乏必要的灌溉設施。為了推動東部地區農業的發展,印度政府在東部地區實行了特殊的投資計劃。計劃的核心就是以水利革命作為先導,在綜合治理水利資源的基礎上,積極引進適合當地條件的高產水稻品種,并保證各項農業的現代投入。緊接著綠色革命開始向東部地區擴展,北方邦本來自然條件較好,這里有著肥沃的沖積土,有很好的生產條件,卻沒有得到很好利用。實施農業新戰略后,政府在這里主要推行水利革命為先導的綠色革命,修建了大量的灌溉和排水設施,推動東部濕地農業的發展。1987年8月,印度政府制訂了氣候區的發展規劃,其目的是跟隨各種農業氣候區獨特的土壤特性和生態系統,規劃灌溉用水,設計作物生產和其他設施的類型。有的地區發展灌溉條件缺乏,便將雨季稻改成旱季稻,這樣可以減少對水利設施的依賴。例如,比哈爾邦的玉米種植和西孟加拉邦德小麥種植由于所選的季節和所具備的條件比較適宜,所有采用了高產品種,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 [2](p.251)。
其次,綠色革命的戰略開始向干旱的地方推廣。印度的農業發展很不平衡,初了東部大量的濕地之外,還存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并且所占比重較大,占全國總耕地面積70%以上。干旱地區的農業生產波動較大,給印度的糧食生產和國家經濟的穩定帶來了負面影響。印度很大一部分貧困人口都居住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這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農業發展,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印度整個農業發展的進程。印度政府把重點放在水資源的開發和管理上,干旱半干旱地區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業生產依賴于少量的降雨,土壤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針對這些特點,與印度政府把重點放到放在水資源的開發和管理上,開發適合干旱地區的農業技術。比如,對于水土保護,印度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1970—1971年,印度政府制訂了全印旱地農業協調研究計劃,負責研究適合旱地的農業技術。并且建立了大規模的試驗田和示范地,開發旱地農業技術。到1982年,印度的旱地農業技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主要的是提高了有限的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到80年代末,印度水域綜合發展計劃遍及各地,除了在2萬個小流域,還包括2萬公頃土地[3]。印度通這一水域綜合發展計劃已經成為印度發展旱地和半干旱地區的農業發展的主要計劃,在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方面效果明顯。
通過綠色革命兩個階段的發展,80年代印度的糧食產量顯著提高,耕地面積的擴大對糧食生產增長的影響顯得微不足道。這是印度基礎設施的改善,優良品種的開發和推廣,現代化的投入綜合作用的結果。
三、印度綠色革命促進農業現代化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印度的綠色革命仍在繼續,印度取得了顯著的農業成績。在此期間,印度農業生產主要依賴于高科技的發展和現代科學和技術。綠色革命的實現,不僅增加印度糧食產量,還減少印度的國內糧食短缺之間的矛盾。優良品種高質量和各種配套的農業技術體系是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準。
首先,綠色革命為農業土地經營方式的變革,為印度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推動了印度土地關系和經營方式的改變,促進了生產的市場化和專業化。印度綠色革命后,租地市場和租佃性質的變化,是印度土地生產關系的最明顯的變化。綠色革命導致了自耕農趨勢的進一步加強,以及隨之而來的租佃制的減弱。60年代中期以后,土地所有者們發現在新技術和基礎設施改善的情況下,投資回報率較高,自耕有利可圖,因此,進一步撤掉佃農自耕。這種狀況在小麥產區非常普遍。1982年,在農業較為發達的旁遮普省80%的土地屬于自耕,而在1953年僅僅60%[4](p.84)。在推行新農業政策情況下,大土地所有者由于投資較好,不滿足于當前的土地規模,為了擴大經營,就小土地所有者那里租土地,結果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進一步的擴大。傳統的大地主逐漸衰弱。這種情況解決了土地的過于碎片化分割對農業發展的不利影響。綠色革命的波及和農業新技術的采用也是封建分成制發生了新的變化,向著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方向發展。
綠色革命后,不僅有原來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富裕農民(他們通過改革緩慢獲得了土地)。這些土地經營者采用新興的生物技術和先進的機械,廉價雇傭工人勞動,有的還親自到市場進行貿易交換用來出售產品。這種大部分數情況下,已完全靠市場為主導取向,以獲得超額的經營方式。土地關系的變化是農業經營的資本主義性質,反映了印度土地管理的新趨勢。只有這樣集中大量的土地,才能在當前不利的環境下,實現規模效益,同時又代表印度農業發展的方向。所以,可以看到,綠色革命沉淀在印度土地關系的改變,土地開始有小幅增加,集中在少數手中。農業生產力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綠色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土地改革是不成熟的,對其進一步發展農業現代化創造良好的機會。
其次,綠色革命促進了印度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高度。綠色革命的擴展,除了帶來了糧食長了的增加,緩和了國內糧食短缺的矛盾,更帶來了印度農業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以高產品種為核心的各種配套設施的現代化農業技術的使用,投入水平高低就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
第一,在搞產品的推廣和使用方面,自從60年代中期以來,高產品的播種面積呈現不斷的上升趨勢,其中尤其以小麥的高產品推廣比例最高達到88%。以1983年為例,該年全印度高產品種播種面積占到總播種面積的49%,其中有高于60%的有旁遮普省、哈里亞納邦等。隨著綠色革命的展開,印度各個邦德高產品種植面積又遠遠超過這個數字[4]。綠色革命全面的啟動包括灌溉、化肥和農機使用等方面,農業灌溉面積從1960年的2 000萬公頃,增加到1995年的將近8 000萬公頃,增加了近三倍。化肥的消費量呈現直線上升趨勢,從1960—1961年的29萬噸增至1996—1997年度的1 640萬噸。大大增加對肥料的需求。獨立以后,特別是1960年實行農業綠色革命以后,由于耕地需要大量的拖拉機和機械,印度在這一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整個農場的拖拉機有3萬臺,到1981年增加至52萬臺[5];灌溉水泵1961年為39萬臺,1981年則增加到900萬臺。對農業所發放的機構信貸也在大幅度增加。
第二,綠色革命推動了印度農業的產業化。綠色革命導致農業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大量產品的出現,還產生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如何解決產品和勞動力的問題,成為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在政府的推動下,印度政府提出了發展農工商一體化的戰略措施,專門成立了具有合作性質的全國領導機構——小農農工商聯合體。按照經濟效益、活力、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平等的原則組織廣大農民進行農產品開發、生產、加工和經營活動。在政府的推動下,印度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途徑主要是一體化合作社。印度政府非洲重視合作社在農村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經過綠色革命的推動的農業合作化已經發展壯大起來了。經過長期的發展,印度的合作社發展已經超過純粹服務型的合作階段,既有服務型合作又有農工貿一體化的合作新階段。這種新型合作社的特點是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實行產品增值,全面參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后全過程,并把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提高農民收入作為最終的目的。這種合作社能迅速對市場的變化的需求做出發反應。具有典型的是印度的瓦那加爾蔗糖合作社,在沒有引進新技術前,該地區的蔗糖產量低下。成立合作社后開始引進新的蔗糖生產和轉換技術。該合作社為了促進蔗農的利益,聘請農業技術專家做指導,就播種、澆水等技術問題提出建議。該合作社還成立了大型的一體化牛奶合作社,鼓勵農民從事副業。瓦那加爾蔗糖合作社還建立了家禽合作社,并負責安排銷售其產品[6](p.175)。
綠色革命所倡導的技術革新帶來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資本總額也在增加。因此,在印度的“綠色革命”不僅是一個單純的糧食生產運動,而是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量資本的共同干預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四、綠色革命在印度農業現代化中的困境
綠色革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推進農業現代化在印度的發展。但綠色革命只是一個技術革命的農業產業,不包含所有的農業。在推進綠色革命廣泛展開的同時,也存在著本身發展不可逾越的缺陷。綠色革命只是從農業種植業來說一種技術創新,并不涵蓋全部農業。在推進綠色革命廣泛展開的同時,也遇到了它本身發展不可逾越的缺陷。
第一,綠色革命并沒有解決農業生產率仍然很低下的問題,1995—1996年,印度的稻谷產量只有中國的40%。1995年印度的人均糧食產量較低,僅僅是中國的一半。當然,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非常多,不是單純地提高技術所能解決的,投入不做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這與土地改革的不徹底又有緊密的關系。由于在印度農業生產者中占多數的小農,資金少生產規模小,無法實現土地的潛在生產率。
第二,綠色革命在全國的推廣,由于不同地區的差異性很大,對技術的更新程度也不一樣,雖然克服了一定的技術困難,但離真正的解決還有很大距離。
第三,綠色革命的順利推進主要在于印度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支持和援助。但是,政府的干預政策也潛在許多弊端,其中最突出的是政府的補貼過多。政府的補貼過多會導致財政負擔的加重,結果政府不得不壓縮對農業的生產性投資,直接影響到印度農業發展需要建設公路、電力和其他基礎設施。這種情況對農業的發展是一個壞的影響力量。同時補貼過多造成了灌溉資源和化肥的濫用,不僅浪費了資源,造成了資源的利用無效率,而且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此外,補貼中的一大部分流向了農村中的富裕階層,貧困的農民收益不多,不僅降低了資源的利用率,而且加劇了地區之間的不平等。長遠來看是政府不自覺地在阻礙農業市場的建立,更是對農業產業化的負面影響。所以,僅僅推行綠色革命推不能保證在印度農業現代化的健康發展。
總之,印度獨立后開始嘗試建立了農業發展目標,努力探索農業現代化的獨特路徑。當時的條件限制使得印度制改革不成功,不能推動農業現代化,只能走高產高效的綠色革命道路。綠色革命使印度農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可以滿足國內食品的需求,但仍存在許多問題。主要在于土地改革不徹底,資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造成了嚴重的投入不足,制約了農業本身的發展,更妨礙了農業增長和現代化的速度。總之,無論如何,印度仍然堅持以現代投入為核心的農業發展道路,全方位利用印度豐富的農業資源,實現農業現代化。
[參 考 文 獻]
[1]C.Stenven Larue,the Indian Handbook—Prospects onto the 21st century, 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 1997.
[2]Binoy Nath Verma, Agrarian Rela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Colonial Legacy: A Case of Eastern India, New Delhi, 1994.
[3]Amita Shah, Watershed Development Program in India—Emerging Issues for Environment—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June27,1998.
[4]John W.Mellro, Agriculture on the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
[5]司馬軍.獨立以來的印度經濟——回顧、比較與展望[J].世界經濟與政治,1997(11).
[6]B.S.Bhatia, A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icultural Markets in South India, Delhi,1996.
(作者系長治學院歷史系講師,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張曉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