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淑蘭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效率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追求和目標,如何使用好教學方法就變得非常重要。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變得充滿生機,學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教師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愿望才能得以實現。因此,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內容以及所教學生實際、教師個人素質等因素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質量的不斷攀升。
關鍵詞:高中歷史;激發興趣;教學方法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歷史課課節減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就需要優化組合教學方法,以實現中學歷史教學過程效率最大化。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這就涉及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問題了。歷史課堂教學過程最優化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方法或手段,而是教師在遵循教學原則和尊重教學規律基礎上,對教學過程的一種合理化安排,一種教學方法不可能運用于整個課堂教學中,在每一節課中要比較恰當地應用各種教學手段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這就是教學過程最優化。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應用得好,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就是好法。但到底怎樣才算“得法”?我認為應該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變傳統的“要我學”為學生積極主動的“我要學”
不同的教學方法在運用中依據教學內容、教師、學生和知識展示方式四大教學因素之間不斷變化的相互聯系,在教學過程中合理互動。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變被動的“要我學”為學生積極主動的“我要學”。在高中歷史課教學中,如何最優化組合教學方法,主要取決于教學內容,根據現有的教學條件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優化組合教學方法,由于歷史課本身知識的多樣性,決定了各種教學方法可以交替使用。把傳統的講授式的“要我學”轉變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式的“我要學”。
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有所創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大膽放手還課堂給學生,將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獨立思考,踴躍發言。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性、積極性、主動性,充分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的教學理念,把更多的課堂時間、獨立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才能真正激活學生思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根據學生實際組合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教育家呂叔湘說:“學生的學,應當由被動地學向主動地學轉化。”“變教師的外部給予為學生的內部求索?!弊⒅貙W生各種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潛能在課堂上都得到發掘和展示,這會對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在努力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等方面要做足工夫。在高中歷史課中,由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屬于青少年時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初步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對這門課的學習,帶有探究性,因而適宜于啟發與誘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識記和理解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分析和綜合能力,以提高他們理論型和邏輯思維的能力,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立足點的教學理念。
三、根據教材情感特征組合教學方法,讓知識有更多的教育價值
就高中生而言,他們的情感會比較強烈地流于外表,而且還會較為豐富,只要誘導得當,他們很容易將自己融入課堂情景中。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創設教學情景,用激發學生情感教育的方法,傳播正能量,貶斥陰暗面,以真摯的情感打動學生,以鮮活的事例說服學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培育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和人類和平、進步有用的人。
大量的課堂事實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創新型人才成長的沃土。因此,每一個教師都要根據教材采用有趣而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育方式,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師要首先從宏觀上制訂教學目標,對一個教學目標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然后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分析,以此實現教學目標最優化。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只注重教給學生一些具體的知識,課堂上死氣沉沉,而現代教育方式更注重于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每位教師都應該根據每一節課的特點,把傳授基礎知識與訓練綜合思維能力結合起來,啟發學生多分析、多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標新立異,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力,奇跡就在無拘無束的想象中產生。
四、歷史教學中應貫徹“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指導思想
教學活動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邊活動。教師首先要從教學內容來考慮,同樣的內容,語言表達能力強的教師,建議采用講述法進行教學,充分發揮語言表達的優勢,用優美的語言,帶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其次,要根據教材的特點來安排合理的教學方法,一方面,對于自我定位高的學生,我們借助他們的強烈學習動機,引導他們積極探討、挖掘他們學習的潛力,進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另一方面,對于自我定位低的學生,我們可以通過演示、講解、討論、比較等方法,讓他們領會到改進學習方法在提高學習效率中的作用和價值,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以此來激發其學習的興趣。最后,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實用有效。要從教學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到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體現本課的目標要求,但也不能牽強附會、生拉硬塞??傊?,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層次靈活運用,隨機應變,不能生搬硬套。
五、根據教學目標及教師個人的素質組合教學方法
這種組合思路的出發點是尊重每個教師的個人素質差異,在教學中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組合教學方法,要把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學習方法以及個人能力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合理建構知識網絡,以達到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教學目標。
當然,此種教學方法在應用過程中,要根據具體情況,盡可能地揚長避短。在實際教學中,當然還會產生許多新問題,對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尋找新方法,與時俱進,花較少的時間和精力,達到盡可能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06.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課改下的歷史課堂教學設計、實施與反思研究》課題編號:GS(2010)G1262及張掖市教育科研課題《課程改革與學科教學模式創新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