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峰
素質教育普及多年,部分初中語文課堂仍然以考試為導向,即使反復倡導新式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仍受制于單一化、標準化的答案。語文是一門蘊含美、感受美、發現美、創新美的學問,但不是所有的語文課堂都能進行有效的審美教育。尤其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缺失已經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是初中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在提升學生語文知識與素養的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重要途徑,兩者有著相似的目標和內容。在語文教學“同課異構”活動中,以兩位青年教師的《荷塘月色》教學進行全面評析,就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進行深入探究。
案例一:重視對文章的多元解讀
一位青年男教師在課堂上提問:“作者在文章中表現的情感為什么是矛盾的,作者為什么去荷塘呢?”學生紛紛回答:“因為他心里不寧靜。”“因為他想獲得寧靜。”“因為作者愛熱鬧也愛獨處。”……教師并不急于總結,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作者的心里為什么不寧靜呢?”
教師此時開始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城市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內心異常苦悶,紛紛以各種方式表達了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學生的思維再次活躍起來,根據語文閱讀分析和拔高的一貫做法,有的學生已經上升到一定的階級高度,一個學生回答道:“我認為《荷塘月色》體現了作者對現實政治的彷徨,面對國民黨的黑暗統治,知識分子只能拿起筆書寫自己心中的不寧靜。”同學們聽到精彩的回答后,都不約而同給予熱情的掌聲,教師也很滿意,歸納到:“這位同學看到了作者的苦悶和情緒都‘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看到了當時城市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情感體驗,對文章的思想進行了升華性概括,非常好。”接下來,教師沒有對作者的不寧靜進行進一步審美挖掘。
【結論】教師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主導者,教師的解讀立場、高度、角度等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課堂上學生都順著教師的指引思路進一步拓展想象空間。教師片面構建作者的社會角色與作品的情感世界,自然將學生引入狹窄和錯誤的思考路徑。
【對策】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必須從多元化角度去理解文章。我們從人性和審美的層面思考,在作者的多重身份中,不能只單純看到他的“政治人”這一角色,作者同時還是一個丈夫、父親、兒子。我們必須首先將作者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作家,然后才是經濟、政治等其他角色。
應從人性的角度入手,給學生展示出種種由人的本身出發的可能的行文背景,讓學生多角度去解讀,發散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增強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對人性的感悟、對現實的承擔與接納,讓學生在求真的過程中感悟善、發現美。
案例二:重視讓學生體驗語言美
一位青年女教師在公開課中這樣品位《荷塘月色》中的語言美:“如果把這篇作品比作一幅圖畫,作者用的是淡墨水彩,他運用具有彩色的語言,進行比喻和擬人,使畫面的色彩濃淡相宜,同學們能否找出引發你想象力的修辭手法,與大家共同分享你的審美體會呢?”教師充滿詩情畫意的描述,給學生創設出一幅立體的荷塘月色的畫面,學生經過一番討論,紛紛發表對語言美的感受。一位學生發言:“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作者用裙子形容荷花的姿態美麗。”教師進行對話引導:“為什么‘舞女的群是‘亭亭的呢?”學生想了想說:“亭亭讓人聯想到身材高而苗條的樣子。”教師對話:“什么地方能體現與亭亭相映襯呢?”學生說:“因為‘葉子出水很高,所以能夠使人聯想到舞女的裙子在搖擺。”教師進一步引導:“這位同學的用詞非常好,他用了‘搖擺來形容荷葉,說明他看到了作者筆下的荷葉的什么美呢?”學生異口同聲道:“動態美。”教師臉上露出微笑:“同學們體會得非常好,下面我們再找一位同學來描繪一下你所感知的荷花的靜態美。”師生共同進入荷塘月色的美好情境。
【結論】沒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往往靠單一的講授和灌輸,會使課堂失去靈動性,不能循循善誘讓學生自主發現美、鑒賞美、追求美。
【對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讓他們通過直覺體悟來感知文章的美。形成宏觀上美的情感體驗。為學生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寧靜月夜下的荷塘畫面。就比如這節公開課,教師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功底,為學生展開荷塘月色的美好語言描述,進行文章內涵和思想的深度挖掘,增強了學生的理解,提升了學生對散文知識和文體的掌握,并且能發揮學生在審美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對美的體驗和感悟。
總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用語言和教學手段為學生呈現出美麗的畫面,將文章內容形象、立體的展示,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更好地感悟文章的內涵,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情感和美好的靈魂。
參考文獻:
張亞驥.談語文教學的美育策略[J].教育藝術,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