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玉秀
摘 要: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實施課堂有效教學,是每一位歷史教師需要正視的共同課題。
關鍵詞:有效教學;學習方法;思維能力
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凸顯教學效果的學習。隨著新課改和高效課堂的逐步深入,每位老師都力求在有限的45分鐘之內,把一堂課課本內外的相關信息傳遞給學生,既要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培養基本技能,又要教給他們學習方式,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從教多年來,我認為要凸顯課堂教學效果,除了教師扎實的基本功以外,更主要的在于方法的應用和引導,同時情感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堂課的有效與堂堂課的有效,需要一個磨煉過程。做到這一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感興趣的事物想求知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教師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順勢引導他們去求知探索,等他們想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時候,課堂教學就變得容易多了。
上好一堂歷史課,首先課堂導入要做到“搶耳”“搶眼”“搶心”,要用最快的形式,突出重點,打動學生。例如,在教學“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時,以東西方探尋人類起源問題的神話故事作為導言,尤其是“女媧造人”,更能增加歷史的神秘感,這樣的歷史課開始就強烈吸引學生,讓其欲罷不能。上課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興趣,一堂課學生注意力分散、疲倦,甚至開小差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就要求課程設計有波瀾,能不時提出誘發學生興趣的問題。例如,在教學“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先觀察中山靖王的金縷玉衣,再向學生介紹漢代玉衣使用的規制,學生自然明白諸侯都已經超越規制、富可敵國了,削弱封國勢力勢在必行,這樣學生探究的興趣被重新激發起來。課堂結束時也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教學“拿破侖的文韜武略”后總結引導:“拿破侖不但有文韜、武略,更重要的是他傳奇的一生,就是他的死也成為世界未解之迷,等待著我們當中的奇人異士去尋找答案,我們盼望著這一歷史學家誕生的這一天的到來。”學習任務完成了,但學生的思維仍在活躍、仍在繼續,或許興趣會永遠存在著。
二、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正確的學習方法是關鍵。一堂課從導入到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從合作探究到知識拓展,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的方法,教師的任務就在于篩選出適合課堂內容的方法教給學生,如時間分段,人物歸類,事件找要素,地點找特征等,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可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總結、歸類、提煉有效信息,這樣會事半功倍,大有收獲。
1.理清線索,整合教材內容
上九年級歷史課,可重新整合教材內容,把容易理解的內容壓縮完成,比如,“古老印度的抗爭”和“‘解放者的風采”,大綱要求識記的內容不多,教材編排也很簡單,一節課能完成。如,“瘋狂的戰車”和“正義的勝利”兩節內容非常多,而正好又是重點,可以分割成三節課的時間來進行,讓學生詳細了解二戰爆發到勝利的全過程,這樣做突破了教材的重難點,貫徹了新課標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教師的知識水平得以充分體現、盡情發揮。
2.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
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歸納總結,變散為聚,精練識記內容。如甘肅省張掖市2014年中考題“簡答人權宣言的內容”,教材用了將近200字來闡述,學生要完全記憶有難度,將內容歸納為三點,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自由;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這樣總結簡潔明了,學生容易識記。教師要把識記有難度的內容,編成學生喜聞樂見的順口溜,可化難為易。比如八年級下冊講到一五計劃的成就時,如果總結編排成:“一汽一飛一鞍鋼,三條公路通西藏,長江大橋在武漢,克拉瑪依出油田。”四句話概括了一五計劃的全部成就,而且很有詩歌的韻味,學生容易記住。
3.運用圖表對比幫助學生整理知識點
圖表能提綱挈領地表列事物,既縮減資料的體積,又擴大對資料的記憶量。九年級歷史會考,注重學生對比運用知識能力的考查,如百家思想的爭鳴、兩次世界大戰、三次科技革命、三大資產階級革命文獻、兩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等,在九年級綜合復習時就將這些內容歸納為圖表,這樣對比不但給人帶來視覺的美感,引起形象思維活動,更能使所要記的內容清晰、條理分明、有規律可循。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靈活的思維能力
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使學生終身受益,它包括:主動學習、及時完成學習任務、預習、認真聽課、主動回答問題、多思善問大膽質疑、做筆記、課后復習、及時完成作業、階段復習等。學生要學會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重點和關鍵,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形成單元、章節知識結構體系,在大腦中勾畫圖式。只有使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才能牢固掌握知識,形成學科能力,運用起來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總之,一堂高效的歷史課,是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只有和諧與默契,才能達到情感的共鳴,才能完成知識的內化和習慣思維能力的養成。做到了這點,才能體現歷史是“察古知今,鑒往今來”的學問,更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學科。歷史老師也會非常自豪、有成就感。
參考文獻:
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