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得到了絲路沿線國家的高度認同和重視。黨中央、國務院對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作出了進一步的部署和安排,有關部門也迅速出臺了相應的方案和政策,沿線省區也根據各省區實際情況、資源狀況、文化底蘊、歷史沿革等在最短時間內拿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思路與規劃。“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但是,目前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制約了該戰略構想的實施。具體表現在:一是沿線省份缺少聯動、溝通、互補,具體的實體項目比重較少;二是各省、市對絲路經濟帶建設頂層設計意圖和各方面政策掌握不足;三是對“絲路文化”、“絲路精神”的嵌入程度和力度不足;四是具體項目較少,未能把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發展優勢;五是社會各方面力量的積極性和能量未能充分調動和釋放。[這一部分建議寫實寫深,不可泛泛而談。最好有數據支撐,為下文的建議做好鋪墊。]為此,建議如下:
一、加強協作交流:加強絲路沿線省、區的交流互動。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方略提出后,陜西作為其新起點,甘肅是其黃金段,寧夏則是戰略支點區域,青海為戰略通道,新疆提出要建設其核心區域。盡管西北五省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但后發優勢明顯,各省(自治區)資源稟賦富集,產業特色突出。把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為西北五省“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整合資源、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平臺。有關部、委、辦應牽頭組織,各省在經貿、文化、科技、人才、農業產業化、新能源等方面建立長效穩固溝通機制,通過座談、洽談、聯席會議等形式,形成定期或不定期的聯動溝通平臺,使各省在政策、項目、產業結構等方面能充分了解、相得益彰。
二、加強政策宣傳:對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戰略性、全局性和具體操作動作進行系統、全面的宣講、培訓。
組織有關部門、研究機構、專家學者、實業領域等方面就絲路經濟帶頂層設計、戰略規劃、項目策劃等面向基層和具體操作面進行行之有效的講解、培訓,使得各方面對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方略有深入、深刻的認識,從而,從根本上重視絲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性,同時,找到工作推進的思路和辦法。
三、加強文化嵌入:以文化嵌入的形式強化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戰略性,打造國家級“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論壇”。
文化作為核心競爭力是軟實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絲綢之路有故事、有底蘊、有沿革,蘊涵了彌足珍貴、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對此進行挖掘、整理、歸納,就是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并形成關鍵抓手的重大舉措。把國家級“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論壇”辦成與“博鰲”、“東盟”、“上合”同等級別的以文化為核心內容,在國際上有重大社會影響的重要活動。旨在傳播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向善守正、包容開放、崇高唯美的歷史文化底蘊,展示我國號召并參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實力與能力。
四、加強項目推動:設計、規劃大型系統性項目,推動“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在裝備制造、生物化工、信息產業、農業產業化、電子商務、新能源、文化旅游、體育運動等產業領域規劃含金量高、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項目,國家產業政策給予相應的傾斜支持。尤其是在文化產業和新能源產業方面絲路沿線省份具有較為突出的優勢。在文化產業方面,如:依托始祖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自然生態文化等方面文化資源,形成文化產業項目。原來各省、區均有所發展,但由于西部地區經濟總量低、公共配套相對滯后等因素,文化產業目前的發展狀況和擁有的文化資源不對等,發展狀態落后于資源稟賦。新能源產業方面在并網輸出、指標審核、配套建設等方面給予條件保障。
五、加強社會參與:動員調動社會團體力量參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政府各部門的根本職能是維護健康穩固的市場、社會和法治環境,企業的終極使命是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和就業機會,社會團體的義務是促進交流和合作。近年來,社會團體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快速健康發展,已成為社會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地域性商會的蓬勃發展,聚攏了大量優秀企業和企業家。調動商會等社團組織的積極性,參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如各商會組織企業落地項目、學習政策,發揮社團組織開展工作靈活性等優勢,組織絲路沿線省份“絲綢之路經貿、文化專題論壇”、開展項目交流、招商引資推介等活動,促動絲路經濟帶建設的互動交流、項目實施。
鞏富文: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法學博士、教授、農工黨中央委員、社會與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