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一種視域上的思想維度,它的邏輯前提是在人類既定的條件下觀察、探索,從而得出理論上的結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是中國夢的哲學維度,解決得就是馬克思主義樹立起共產主義這面偉大旗幟的最根本問題,那就是使全人類得以解放。全人類從精神過程到物質過程得以解放首先是一種理想的塑造,塑造成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這依然是哲學范疇,但它需要一個夢想在現實過程的依歸,既理想的著力點。中國夢雖然只是一個崇高理想的基本范疇,但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奮斗的客觀要素和理論形成現實要素的客觀依據,只有掌握了中國夢的哲學真諦,只有知道了中國夢的實現規律,只有構建起中國夢的哲學體系,中國共產黨就會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結合中國國情,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中國夢的歷史內涵和本質特征中得出一種偉大的結論,既形成一種通向文明彼岸的哲學維度,那就是實現中國夢光輝歷程的哲學體系的構建。
一、中國夢的辯證法 ——一種價值觀在世界意義上的共性
一切文明的孕育和發展歷程,終歸要把脈絡和遺產留一些給歷史,人類在文明價值觀上的一脈相繼,使世界范圍在某一觀點、某一思想體系、某一范疇上總要保留一種共同的價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雖然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其實,從全球各個執政黨的思想脈絡分析,這一思想觀點從某種程度上講,帶有價值觀上的共性,既其的思想主張是所有執政黨思想主張在某些刻度上的共識。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原理,也是一個最有哲學意義的維度。
分析一下各階級的本質特征; 在世界范圍,一般狀態下階級可分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二個階級。這僅是一種政治上的邏輯前提和價值取向上的概念。但是研究發現,全世界各國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政治術語的表述是不一樣的,如美國就和德國在施政等綱領上就不一樣,雖然它們同為資產階級的政治范疇。中國則又和朝鮮的表述范疇有根本上的區別,雖然中國和朝鮮都是社會主義國家。這就表明,一切的價值觀可能在表述上不一致,但在本質特征上有某些的共同性。
共同性是人類的精神紐帶得以連結的最好形式和根本方法。從哲學原理上分析,中國夢的歷史刻度及價值觀和世界其它國家的夢想有本質意義、理想、綱領、奮斗目標上的相似性,即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一種價值觀是沒有差異性的。所謂的差異性,既其在意識形態上的根本差別。
共同性是人類歷史的標簽,總會多多少少貫穿于各個國家的夢想之中。中國夢也不例外。它源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中,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化表述的思想產物。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自信的辯證性結論。它的產生,是中國共產黨在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的理論依據,是解決混合性經濟形態形成條件下的方法論。
中國夢在每一個歷史階段,首先是一種哲學維度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社會實踐意義上的結論,它有張有馳,給中國從改革開放的視角上進行頂層設計。在十八大,中國夢要解決三大社會矛盾,這些矛盾也是改革開放時期遺留下來的問題。一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頂層設計問題,它關系到黨要如何舉旗、舉什么旗的問題,它關系到黨要走什么路如何走路的問題。這不是一般的政治常識問題,而是關系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用什么掛帥的問題。這就是孕育和產生中國夢新思想的歷史意義和現實要求。自然,這也是中國夢新思想哲學維度和理論體系形成過程中的辯證法。
二、中國夢的哲學維度 ——一種理論體系的思想共性
中國夢是一種哲學的范疇,必須是一種哲學的結論。它的結論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也是其政治邏輯的前提。
一切的哲學,必然有基本的前提,也有必然的結論。中國夢的前提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結論就是實現中國夢。這也是其的哲學維度。
一個根本的問題是;中國夢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夢想,也是中華民族的夢想。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共同夢想就是中國夢,這也是其的思想共性。
思想共性的特色性,是形成哲學條件的必備基礎,如果一種思想只有共性,沒有特色性,是很難形成為一種具備理論指導意義上的哲學條件的。中國夢的特色性是什么呢?有三大理論特色可供闡述,也是其特色性的哲學標志。一是歷史的連貫性,把建國后的歷史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有機地聯系成一個整體,辯證地相互融合,既不否認建國后的革命、建設歷程,也要肯定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使二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成為中國的精神財富,也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歷史。這既需要突破理論禁區的膽識,也需要敢于承擔責任的胸懷,還需要把握政治脈絡的智慧。只有全面揭示歷史的原因,肯定歷史的作用,才能把握好現實的發展方向,開創美好的未來。這是哲學意義上的結論,也是一種理論高度的思想自覺。二是混合性經濟概念的提出。恩格斯曾這樣表述:“政治經濟學,從最廣的意義上說,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規律的科學。”而混合性經濟的實質也是一種政治經濟學的范疇,一切的政治經濟學的最根本立足點在哪里呢?毫無疑問,在生產條件和交換條件的各種社會實踐和理論抽象之中,因為政治經濟學首先是一種政治制度上的經濟形態的具體產物。自建國后,我國大體經歷了計劃經濟階段、市場經濟階段二個重要階段,第一個階段統一了全國的貨幣經濟,形成了全國一個格局的生產和交換局面,穩定了物價,抑制了通貨膨脹。第二個階段使一個封閉的國家形成全面開放的制度體系,建立了新的經濟秩序,使私營和個體經濟蓬勃發展,小康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格局初步形成,宏觀調控和微觀指導成為市場經濟的主要杠桿。在計劃經濟階段和市場經濟階段,我們對經濟的指導方向既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方向始終沒有改變,從而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經濟秩序處于科學發展狀態中。現在,計劃經濟逐步成為歷史,市場經濟已成為經濟工作的主導,但面臨的問題是國營和民營企業很難突破體制瓶頸,很難突出某些經濟要素限制的藩蘺。對此,只有用混合性經濟的變革實質,來解決這些問題,處理這些矛盾,使城鄉發展趨于一體化,從經濟層面上解決錢從哪里來,人到哪里去、地由誰來種等諸多積累下來的歷史問題。三是黨建的問題。保持黨的先鋒性和純潔性是一個根本的問題。保持先鋒性,這是我們黨的生命力的根本意義所在的關鍵環節。其次是純潔性。如果純潔性發生了問題,就證明我們黨在某些環節上有了問題。解決純潔性就在于堅持走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反對腐敗等輔助手段重整黨風,并使整風成為我們黨在發展中的硬道理。在黨的十八大后,黨中央審時度勢,全力反腐,重溫了馬列毛選等著作,從道理上明白了黨的宗旨是什么,從實踐中知道了共產黨人應該在精神上守望什么的原理,由此在社會實踐中得出一個具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普遍相結合的新思想,即中國夢。
中國夢以前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當時社會進步的根本產物,是歷史在每一個關鍵節點上的里程碑文獻,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解決了社會在每一個階段的基本矛盾。集合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先進的理論體系,創建了中國夢新思想體系。中國夢的誕生,宣告中國由此走在一個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在與時俱進中迎來新的發展階段。歷史的峰回百轉,總讓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思想留存歲月之中,一脈相承,成為我們思想上的力量,信仰上的旗幟。我們的進步,就是中國夢哲學意義在馬克思主義體系上的深刻形成。中國夢是一種思想方法的方法論,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條件下的方法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辯證統一的方法論,是復興中華民族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方法論。
三、中國夢的方法論——一種理論體系的哲學維度
習近平主席說:“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從而得出一個歷史性結論,就是一切的社會實踐條件的形成,最根本、最實質的一個問題就是任何形式的發展,是離不開方法論的。離開了方法論,就離開了一個哲學意義的根本條件,就離開了人的社會性,就會缺乏哲學要素上的歷史性。
當然,哲學是解決如何遵循社會規律的問題。每一個社會的存在,必然有其基本的歷史內涵,也有其基本的社會規律作條件,更會從另一個社會制度的前提中揚棄糟粕,繼承優秀。
自然,哲學是一種社會條件如何存在的根本問題。歷史的形態證明,當哲學元素成為一種社會實踐的理性判斷時,這個社會,這個民族正走向輝煌,走向復興,中國夢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這種社會狀況、這種社會環境下誕生的。
中國夢的誕生,首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一種新的思想主張,這種主張的核心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中國夢是一種馬克思主義歷史背景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的哲學產物,他的形成,有二種最基本的哲學維度,一是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的旗幟這個本質意義上的哲學維度,解決的是黨在一個多元的社會條件下如何舉旗的問題。旗幟問題至關重要,是黨的思想靈魂,事關黨的生死存亡。一個政黨,不從理論上解決旗幟如何舉的問題,就會失去生命力,更談不上特色性。黨從誕生起,就確定以馬克思主義作旗幟,并在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依然以馬克思主義作旗幟,解決了黨的思想信仰問題,解決了黨的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問題,形成了黨在思想方法論上的辯證法,使黨的思想價值在不同時代、不同歷史條件下都能正確表述,科學體現,從而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科學發展中始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既保持了先進性,又保持了純潔性。二是構建了馬克思主義在復興中華民族大業上的哲學體系,既形成了復興中華民族的方法論。復興中華民族雖然是我們致力于奮斗的一個崇高目標,但他首先要有基本的方法論作條件。中國夢的理論源于道路、理論和制度自信的三個基本條件,源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的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這三種規律的邏輯前提,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原理中,孕育出中國夢新思想的戰略理論體系,為中國共產黨、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偉大復興得出一個價值觀相同的共同時代結論,那就是中國夢哲學維度的構建,即中國夢理論邏輯、根本方法形成條件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證明。
世界上任何一種方法,離不開人的社會性,離不開人的歷史條件下的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任何一種具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方法論,同理也離不開這些要素,但更為重要的一點啟示是,中國夢哲學維度的形成,最主要的要素是離不開生產和交換之間相互物化的社會關系,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離不開中國國情特色這一歷史條件,這些條件的客觀存在,才形成中國夢的方法論。
四、中國夢的新常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本質特征
新常態是一種經濟形態,但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角度考證,它應是一種哲學范疇,即經濟哲學的歷史形態。
新常態的哲學形態的條件形成,是有歷史前提的,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設規律、中(下轉136頁)(上接25頁)國道路、理論與制度自信規律中得出的一種歷史性結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工作時說:“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同時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又指出:“要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從而構建出新常態的哲學形態。
每一種哲學形態的構建,必然是一個時代在某種刻度、某一領域的結論,必然是必然性要素和偶然性因素的辯證統一,必然是一種思想上的方法論,必然是觀察事物、認識了解新生事物,以此進行解放思想、突破利益固化藩蘺的重要方法。而一切哲學形態的構建基礎,第一要遵循哲學的規律,這是形成這一條件的前提邏輯。如果沒有這一前提假設條件的形成,哲學的要素、哲學間的邏輯要素、哲學中的論證成分很難統一于哲學的各種環節之上,也會導致哲學與現實的脫節。第二要遵循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上的基本規律。這一規律高于一切。我們搞黨建的根本是什么?是增強黨的思想的凝聚力、向心力,因為從歷史的規律上分析,凡是在脫離規律狀況下形成的哲學形態,是空洞的,缺乏生命力的。從黨建的角度抓好哲學形態的創建,才能使哲學的形態富有生命力。第三是從觀察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規律上形成新常態的哲學條件。社會主義如何發展,馬克思主義給定的是一個最基本的原理,社會制度的設計依然靠我們探索。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基本制度,實踐也已證明,社會主義適合中國國情,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在中國形成的特色性,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結論,也是中國特色化的歷史性結論,這兩大結論,是復興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歷史性條件。
新常態哲學形態的形成,解決的將是諸領域的事情,處理的是各種社會矛盾。而且,我們的制度,我們的思想上的方法論,也將以新常態作檢驗事物,判斷事物的唯一準則。但是,面對歷史,面對各種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制度、理論,第一前提是不予否定。雖然社會環境不斷發生著變化,社會不斷涌現新生事物,尤其是在變革條件下,特色性的新生事物總會不斷涌現,橫亙在我們面前的,可以存在要否定以前的結論的事實。但是我們對此的態度是,可以用新結論覆蓋舊結論,但對舊結論不批評,不作否定,舊結論在另一個時段是當時社會條件下科學的結論和制度的選擇,我們要尊重歷史,尊重歷史過程中的各種社會形態。我們要開創未來,就要延續歷史的血脈,歷史的血脈不能割裂,一切事物的存在條件才是客觀的,也是辯證的,還是歷史的,歷史是由前天、今天和明天組成的。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作者簡介:
李宏劍,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弗林德斯、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等院校學習。曾在中國評論、香港商報等多家媒體工作,現在某單位任職。出版著作有《轉型與跨越》,《轉型與思考》,《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中國夢。新思想》等,代表作有《三個代表萬歲》,《胡錦濤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學說》,《中國夢的辯證法》,《新思想論》,《中國夢的表述與邏輯;我們時代的新思想》等。為理論學家,政治經濟學家,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