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摘要】作為高職機械類專業重要科目的機械基礎,以往的課程分為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零件四門來學習的。這四門課程的理論性和抽象性過強,且涉及面廣,需要的學時多,其特點是偏重學術,卻對實際應用方面指導不夠,不能滿足高職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針對這一現狀,提出了新教學方法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155-01
高職類《機械基礎》課是一門理論性很強、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促進的機械類工種技術基礎課,其教學內容多為生產上使用的零部件和機構等的實例,專業技術知識理論性、技術性、實踐性都比較強,其中一些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很抽象,如果僅用語言或文字描述,這對沒有接觸過實際生產的學生來說由于缺乏感性認識,抽象思維能力不足,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因此,我認為改進教學方法對增加學生的感知性認識,幫助學生更容易領會和接受知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一)學習方式上
高職新課程標準在教學方式上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它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像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得新知、分析解決問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以往說教式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二)教學手段上
高職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強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并掌握其規律。傳統教學老師往往采取的是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手段。
(三)主觀能動性上
高職新課程標準強調探究式學習,要做到探究式學習,就要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學生為中心,這樣才能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而傳統教學以老師為中心,學生的學習是在老師的要求下被動接受的,因此效果不好。
(四)實踐應用上
高職新課程標準的機械基礎只針對有所關聯的專業進行開設,且在課程的設置上堅持改革、發展和創新,強調的是基礎過程的課程體系建設,強調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突出的是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先進性。并以操作性為重點。而傳統課程下的機械基礎老師多照本宣科,學生也缺乏實踐的機會,使得本來很實用的學科變成了紙上談兵。
二、高職新課程下《機械基礎》學時設置及目的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將以往涉及面廣的理論知識進行模塊化分類,分為基礎知識、機械傳動、機械零部件三大模塊。對于基礎部分以理論講述為主,課時不宜過多。而其他部分則分為兩種情況,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則課時均分;以實踐為主的,適當增加實驗課。這樣一來,主題就得到了突出,老師實現了教學目的,學生達到了學習目的。
新課程下的機械基礎教學強調的是輕理論、重實踐,輕說教、重自學。因此,應采取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有利于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在教學內容上務實且要學會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將多媒體教學等形式引入課堂,并在實踐教學中逐步形成教學體系,這樣才能使得機械基礎教學不斷推向前進。
三、高職新課程下機械基礎教學方法
采用“課堂簡述、工廠參觀、演示講授、總結實踐”等四個步驟進行的教學方法。
“課堂簡述”就是在講授新課時,教師在課堂上對課題的主要內容及所涉及實物加以概括講述。如講軸承、皮帶齒輪傳動一章時,講述課題的綱要及介紹實物名稱、分類、作用及用途,交代準備要在參觀中注意實物的哪些問題,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大致了解,并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工廠參觀”就是在簡述后,把學生帶到實習工廠或生產現場參觀。讓學生親眼觀看實物的外觀、構造、設備、安裝及應用。如在軸、軸承的現場教學中,學生親眼看到軸承的構造及安裝,軸的結構、加工過程,接觸了真實的、活生生的具體事物,獲得的初步印象就比較深刻。
“演示講授”就是參觀后再返回課堂,教師充分利用掛圖、示教板、模型的直觀演示及實物的剖析來系統詳細地講授課程的重點內容。例如,在液壓傳動三位四通換向閥教學中,若以看不到內部結構的實物進行教學,學生不易理解。而利用剖開的、滑閥可移動的示教板邊演示、邊講解,學生可直接觀察滑閥的幾個動作過程,便很容易掌握換向閥不同通路情況和中位機能不同特點。
“總結實踐”就是在講授之后再回到生產現場中將所學知識進行驗證的再次參觀。對已經理解的問題幫助鞏固和加深印象,強化記憶,對未搞清楚的問題繼續觀察認識,直至弄懂為止,最后要求學生做好小結。還可適當地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基本技能操作,為生產實習打好基礎。
此教學法體現了直現教學與現場教學的綜合運用。將掛圖、模型、示教板、實物等直觀教具與現場參觀的各自優勢共同利用,互相補償,即充分利用了教具的直觀性,又加強了學生對生產的適應性,即豐富了感性材料,又加強了理性認識。
參考文獻:
[1]陳立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濮良貴,紀名剛.機械設計學習指南(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